三元里

2019-05-23 可可诗词网-历代诗词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烂,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唯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春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光辉的一页。1841年5月,正当清廷代表奕山向英军求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议定七日内向英方缴纳六百万元赎城费时,广州城北郊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却自发组织平英团,奋起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揭开了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大规模武装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序幕。本篇即纪其事。
        前十二句写牛栏冈之战——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统一部署的战斗。前此英军曾到三元里一带搔扰,激起民愤,附近一百零三乡的人民随即联合组团,共同拟定了复仇计划。1841年5月30日,数百名英军在三元里村外的牛栏冈被愤怒的村民围住,平英团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分进合击,以歼英军。作者在叙述中注意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即举弱以示其强的写法。一曰“不待鼓声群作气”——按古代打仗进军时,擂鼓为号兼鼓舞士气,此却反其意而谓不待鼓声,更见民众斗志之高昂。二曰“妇女齐心亦健儿”,则健儿如何,可以推知。三曰“犁锄在手皆兵器”,不及大刀长矛,可见乡民本皆从事生产的和平居民,是使用落后的武器与携带现代化武器的英军搏斗,可见是被迫反抗,当具有何等巨大的勇气。
        诗人原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即敢死队)至矣。’”旗乃平英团头领从村北三元古庙(北帝庙)中取来作令旗的三星旗——旗为三角形,黑底白边,三星相连。当时即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以上描写有全景,有细部,简明扼要,绘声绘色。
        紧接八句写作战借助了有利气侯条件。当日下午一时左右,睛明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下起倾盆大雨。英军的枪炮全部湿透,不能施放,完全丧失战斗力。而牛栏冈一带全是水田,又是丘陵地带,下雨后遍地泥泞,英军寸步难行。平英团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大获全胜。
        以下四句写英军少校毕霞被击毙,“擒贼先擒王”,此以典型事例概括辉煌战果。英人高鼻深目,乡民呼为鬼子。据传在战斗中,平英团战士颜浩长奋勇向前,用长矛把毕霞刺死,斩其首级。《左传·文公十一年》载鲁国武士富父终甥以戈刺杀长狄首领侨如;《汉书·陈汤传》载陈汤等攻入康居国,杀死匈奴郅支单于,悬首长安十日以示众,此处并用二事,信手拈来,十分贴切。
        最后八句写战果之断送。牛栏冈被围英军被歼,而逃回四方炮台的英军,包括英军司令卧乌古与英驻华全权代表义律,也被随后赶到的义军团团围住。翌日,卧乌古遣人威胁广州知府余保纯,余怕和议破产,遂带人到阵前,用恐吓欺骗软硬兼施将乡民解散,网开一面,为侵略军解了围。诗人不禁回顾历史上解决民族危机,向有和战两种方略,前者如春秋晋大夫魏绛力主允许山戎求和,于晋国有利;后者如秦国军歌《无衣》高扬万众一心之士气,以打败敌人。作者认为,当时天下统一,民心向战,与魏绛和戎时晋国的情况不同,然而清廷代表,却放弃打击侵略者的有利时机,在抗英战斗获胜的情况下,反而向敌人示弱。同时作者对清廷像孱弱的宋室一样,与敌人签订屈辱的广州和约,一并表示愤慨。
        本篇如实记载、热情歌颂了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的爱国行动,与此同时,对清廷奉行的投降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正反比照,意蕴极为丰富。在写作上一是妙于剪裁,采用了详略结合的铺叙手法,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注意典型细节的描写,著墨不多而给人印象深刻。二是运用对比手法,民众的无畏与清廷的怯懦,爱国与卖国,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歌颂和批判的双重主题。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