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元]丁鹤年


        采莲复采莲,仍唱《《采莲曲》。若欲知苦心,须食莲中肉。采莲复采莲,踟蹰一何久,不愁花妒容,唯恐刺伤手。采莲复采莲,藕亦不可弃,中有不断丝,似妾缠绵意。采莲复采莲,争如采荷好,花谢叶独存,团圆以终老。采莲复采莲,湖水清且深,徒能照妾面,不能照妾心。采莲复采莲,下有孤鸳鸯,秋花不结实,夜夜守空房。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嚬送离别。莲舟何处来,同往西湖口,郎怜波上花,妾爱泥中藕。藕有青白节,花有艳冶容,郎心异妾心,三叹掩归蓬。

        清代顾嗣立在《元诗选》中选录了这首诗后,写了这样两句注释性的文字:“此诗误作绝句,乃是古乐府《西洲曲》等体耳。”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作,共有三十二句,一百六十字。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恋情,而且抒发的是女主角的感情。丁鹤年这首《采莲曲》,确实是明显的受了《西洲曲》的影响,但其篇幅更大,长达四十句,整整二百字。在元代文人创作的乐府诗中,是很有特色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总写女子的采莲活动,通过采莲细腻地表现此女的相思之苦及爱情的执着和专一。 “莲”与“恋”、“怜”谐音。“莲”既有“爱恋”也有“怜惜”之意。这种双关隐语的运用,是乐府民歌的一大特色。汉乐府中就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民歌既歌颂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又以“莲”象征爱情,每句中都有“莲”字,反复咏叹,情意缠绵。《采莲曲》既受《西洲曲》影响,也从《江南》汲取了营养。
        这首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前二十四句,每四句为一个层次,每层均以“采莲复采莲”开端,太象独立的绝句了,无怪被后人误认。第一层写莲肉中包藏着“苦心”,不食则难知其味;第二层写采莲很是危险,时时有“唯恐刺伤手”的担心。这两层表现的是女子在爱情上受到痛苦的折磨和从而产生的疑惧心态。第三层写女子执着专一,对恋人就象藕中的“不断丝”一样充满了“缠绵意”;第四层写女子对爱情结局的希望: “团圆以终老”。这两层从女子方面着笔,写出了她的纯真和美好理想。第五层写在男子离去之后女子无穷的思念,怪湖水“徒能照妾面,不能照妾心”。第六层写女子象“孤鸳鸯”一样,“夜夜守空房”的寂寞和孤单。第一部分所写的爱情,虽然一开始就带着苦涩的味道,但从女子的口吻看,毕竟还没有完全失望,她对爱情除表示了无限的忠诚外,还抱着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诗的后一部分是后面的十六句。仍以四句为一层,这四层写的则是男子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女子被抛弃的不幸。前两层是写男女分别时女子向男子一再表示爱的专一和坚定:“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并且“含嚬送离别”。满面笑容送别恋人,她是多么的通情达理,可惜,男子并不象女子那样钟情,他一旦离开女子,便情有别属:“郎怜波上花”,马上迷恋上具有“艳冶容”的年轻女子。即使如此,女子对男子的爱仍象“泥中藕”一样毫不动摇,她认为这样就是保持了“青白节”。诗的最后以“郎心异妾心,三叹掩归蓬”作结。被抛弃之后,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丁鹤年是闻名当世的“丁孝子” ,他的道德观念必然是典型的儒家正统道德观。 “采莲曲”虽然是一首弃妇诗,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儒家诗教。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比较突出的特色。从语言到手法都有明显的民歌特点。首先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法。反复作为民歌的一个突出手法,从《诗经》到现代民歌一直被长期运用着。 “言之不足,故重言之”。这种手法适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在《采莲曲》中,前面六层都以“采莲复采莲”起兴,正是诗中女子在爱情上企盼、痛苦、失望、压抑等等复杂感情的充分体现。其次,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双关语,除前面我们提到的以“莲”双关“恋”“怜”之外,还用莲心之苦的“苦双关思念之苦的“苦” ,以藕中之“丝”双关相思之“思”, 以“荷叶之“团圆”双关夫妻之“团圆”等等。这不但显示了明显的民歌特色,而且也使诗显得更加含蓄隽永,富于韵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