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

2019-05-22 可可诗词网-乐府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汉]民歌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巫山高》属于《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是西汉初年传入内地的西北少数民族乐曲,即所谓北狄西域之新声,乐器有铙、笳、箫、鼓,音调悲壮,汉时特别流行,曾用为军歌,亦“用之朝会、道路”和赏赐有功之臣。汉《铙歌》本有二十二曲,其中四篇仅存篇目而辞已不存,所以后世通称《汉铙歌十八曲》。今存铙歌十八曲,基本上都是西汉时代的风谣杂曲、民间歌讴,由于歌辞中杂有记录声调曲折的文字,加之字多讹误,故有些篇十分难解,甚至全篇不可句读。
        《巫山高》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一、二两句写巫山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绵亘悠远。三、四两句,又写下临淮水,深不可测,难以逾越。诗人如果站在巫山之旁,面临的就应该是长江之水,而不应是淮水,所以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解释为“假想临淮远望的光景”。如果诗人的归途既要越巫山,又要涉淮水,那当然就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我欲东归”四句,由前面的登高远望,转而抒写面对高山大河激情呼喊,长期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和归乡渴望倾泄而出。其中“梁”是记声的衬字, “害”通“何”。 “害不为”,为什么又不回去呢?诗人面对这陌生的山,面对这深不可测的滔滔流水,清醒地看到:在我留止的地方无篙无栧(枻,楫),无舟可渡,即使有舟楫,可江水又那么奔流湍急,波涛汹涌,怎么能渡呢?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乡思更象是化作一江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四句,直抒胸臆,写思归不得的惆怅。汤汤回回的江水更触发了不可遏止的乡愁,于是思归不得的惆怅,就在临水远望之中,和着泪水一起涕泗滂沱,以至泣下沾衣了。在诗的结尾又是一声长叹: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这一声不仅总结了全诗内容,而且也概括了流离失所、远处他乡异地、久别家乡亲人的所有辛酸、痛苦和思念。正是这种深沉、真挚的感情,打动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游子的心。
        这首诗的结构完全按照诗人情绪的起伏发展去安排,象东流之水那样自然奔流。而且诗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至七言句都有,长短句参差错落,读起来莽莽苍苍,有一种抑郁悲壮的气势和风格。正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说的:“《铙歌》陈事述情,句格峥嵘,兴象标举,峻峭莫并。” “音响格调,隐中自见。”这大概和《铙歌》的音乐是紧密关连,完全一致的。李德裕《鼓吹赋》云: “厌桑濮之遗音,感箫鼓之悲壮”,这“箫鼓之悲壮”就正说的是《铙歌》音乐的风格。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