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咱”·通假字

    通“咋”,怎麽。 《燕青博鱼》楔子:“你知道我的军令,误了我一日假限,该咱处?”...

    “咽(二)”·通假字

    通“溢”,充满。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雲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晋王嘉《拾遗记·魏》:“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日月。”...

    “咽(一)”·通假字

    通“噎”,悲噎;杜塞。 汉乐府《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齐书·王俭传》:“流涕鸣咽。”唐岑参诗:“董贤气咽不能语。”...

    “咶”·通假字

    通“舐”、“舔”。 《庄子·人间世》:“咶其葉,则口烂而为伤。”《管子·地数》:“十口之家,十人咶盐。”《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譬)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味”·通假字

    通“沬”。 《礼记·檀弓》:“瓦不成味。”注:“味,当作‘沬’。沬,靧也。”...

    “和(三)”·通假字

    通“会”,按: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一和,一会(儿)。”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木兰花]曲:“店都知说一和,道国家修造了数载馀过。”又四[双牌儿]曲:“料得我儿今夜裏,那一和烦恼烦恼嗻。”《货郎旦》剧一折[後庭花]曲:“那贱人俏声儿诉一和,俺这...

    “和(二)”·通假字

    通“宣”。 《尚书·盘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尚书说》:“‘和’读为‘宣”,二字对转。”周秉钧注:“和,俞樾读为‘宣’,是也。和吉言,即宣布吉言。”《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清王引之《经义述...

    “和(一)”·通假字

    通“禾”。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嘉和合秀。”...

    “呺”·通假字

    通“枵”,空虚。 《庄子·逍遥游》:“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清王先谦集解引清俞樾云:“呺,俗字,当作‘枵’,虚也。”...

    “咀(二)”·通假字

    通“诅”,诅咒。 《南史·柳世隆传》:“攸之怒,衔鬚咀之,收攘兵兄子天赐、女壻张平虑斩之。”《宋史·卢多逊传》:“通达语言,呪咀君父。”《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白咀咒,枉赖了我们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咒咀诸毒...

    “咀(一)”·通假字

    通“沮”。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妇闻雀儿被杖,不觉精神咀丧,但知搥胸拍臆,发头忆想阿莽。”...

    “呼(二)”·通假字

    通“吁”,显出虚弱无力的声音。 《礼记·檀弓(上)》:“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注:“呼,虚惫之声。”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呼音虚,吹气声也。”...

    “呼(一)”·通假字

    通“罅”,破裂,裂缝。按:《集韵·禡韻》:“罅,或作‘呼’。” 《汉书·高帝纪(上)》:“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廷,而釁旗。”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釁,祭也,杀牲以血涂鼓呼为釁。”...

    “咈”·通假字

    1.通“拂”,违逆;乖戾。按:《正韻》:“拂,矫也,逆也。”参看清吕锦文《文选古字通补训》卷四。 《尚书·大禹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按:“罔”通“亡”,无(毋)也。)又《伊训》:“从谏弗咈。”又《徵子》:“咈其 长,旧有位人。”孔传:“违戾 老之长。”...

    “咋(二)”·通假字

    通“齚”、“齰”,啖啮,啃咬。 《汉书·东方朔传》载其《答客难》:“由是观之,譬犹鼱鼩之袭狗,犹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後汉书·马援传》载其与杨广武:“岂有知其书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旗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九:“(李)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

    “咋(一)”·通假字

    1.通“乍”,突然;忽然;猛然。按:咋,《集韵》侧驾切,去声,禡韵;今音“zha”。 《左传》定公八年:“桓子(季孙氏)咋谓林楚曰:‘而(尔)先皆季氏良也,尔以是继之。’”晋杜预注:“咋,暂也。”清阮元校勘记:“诸本作‘咋’,石经初刻作‘乍’,後加‘口’旁。疑经、注...

    “咍”·通假字

    通“怡”,喜悦。 《晋书·束皙传》:“束晳闲居,门人并侍。方下帷深谭,隐几而咍。”唐韩愈《感春》诗:“前随杜尹拜表迴,笑言溢口何欢咍!”《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两道寿眉遮碧眼,一张咍口露金牙!”...

    “呴(三)”·通假字

    通“吼”。按:呴,《广韵》呼后切,上声,厚韵;今音“hou”。 《楚辞》汉王褒《九怀·尊嘉》:“望溪兮滃郁,熊罢兮呴嗥。”《文...

    “呴(二)”·通假字

    通“雊”,雉鸣。按:呴,《集韵》居候切,去声,宥韵;今音“gou”。 《淮南子·要略》:“(齐景公)於铸大锺(鐘),撞之庭下,郊雉皆呴。”注:“呴,鸣也。”...

    “呴(一)”·通假字

    通“跔’,跳跃貌。 《战国策·燕策(一)》:“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元吴师道补正:“当是‘跔籍’……此谓跳跃蹈籍也。”...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