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栏目
  • 通假字
  • “可(一)”·通假字

    通“何”。按:清王念孙谓“古‘何’字通作‘可’。”(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宣公十二年条引) 《左传》襄公十年:“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何’或作‘可’,误也。”陈芳林《考正》曰:“古文‘可’为‘何’字之省,未应遽斥为误...

    “司(四)”·通假字

    通“辞”,诉讼。 《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贼无司,事变日至。”郭沫若等集校:“‘司’同‘辞’。辞,谓狱讼也。”...

    “司(三)”·通假字

    通“师”。 太平天国陈玉成《致澳王张洛行书》:“兹兄现已议定,亲自出司,前来与贤弟面议一切军机。”...

    “司(二)”·通假字

    1.通“视”,视察。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周宗周钟铭》:“我惟司佩皇天。”又《周师酉敦铭》:“册命师酉:司祖商官邑。”清阮元释:“司,读为‘嗣’。”《山海经·大荒西经》:“司日月之长短。” 2.通“侍”。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考《宋...

    “司(一)”·通假字

    1.通“伺”,伺探;伺机;窥察。按:《广韵》:“伺,察也。” 《周礼·地官·媒氏》:“司男女之无家者而会之。”汉郑玄注:“司,犹察也。”《墨子·号令》:“为人下者,常司上之。”清孙诒让间诂:“毕沅曰:‘司’即‘伺’字。王引之曰:司,古‘伺’字也。”(之,通“志...

    “右(三)”·通假字

    通“悠”,长远。 《诗经·秦风·蒹葭》:“遡迴从之,道阻且右。”按:道阻且右,犹前云“道阻且长”,“右”与“悠”音同义通。又《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悠”“远”同义连文,构成复词,是“悠”有长远之训。...

    “右(二)”·通假字

    1.通“有”。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古书《五十二病方·》:“祝曰:‘啻(帝)右五兵玺(尔)亡。’”(“尔”通“而”。) 2.通“侑”,劝食,劝酒。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右,叚(假)借为‘侑’。” 《诗经·小雅·彤弓》:“钟鼓既设,一朝右之。”毛传:“...

    “右(一)”·通假字

    1.通“佑”、“祐”,保佑(祐);偏袒;帮助,赞助。(汉许慎《说文解字》:“右,助也。”) 《尚书·君牙》:“亦唯先王之臣,克左(佐)右乱四方。”《汉书·律历志》:“以左(佐)右民。”唐颜师古注:“左右,助也。”《後汉书·明帝纪》:“实赖有德左右小子。”又《徐穉...

    “古(四)”·通假字

    1.通“诂”,训诂。 《诗经·大雅·烝民》:“古训是式。”按:《说文解字》引作“诂训”。清钱坫据此谓“古”与“诂”通(《十经文字通正书》卷二)。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惠士奇》:“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故古训不可改也。” 2.通“鼓”。按:参看清高...

    “古(三)”·通假字

    通“怙”,怙恃,依靠,憑借。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称》:“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廓之固,古其勇力之御。”...

    “古(二)”·通假字

    1.通“固”,本来。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王兵》:“然则兵者,古所以外诛乱,内禁邪。” 2.通“故”,故旧。 《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毛传:“古,故也。” 王闿运《上征赋》:“沥柏尊之馀醪兮,浇刘生之古土。” 3.通“故”,...

    “古(一)”·通假字

    1.通“姑”,姑且。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将欲夺之,必古予之。”又乙本《德经》:“将欲(翕)之,必古张之。” 2.通“沽”。 《仪礼·既夕礼》:“沽功。”注:“古文‘沽’作‘古’。”清钱坫云:“是‘古’与‘沽’通。”(《十经文字通正书》卷二)...

    “只(九)”·通假字

    通“着”,语助词。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只,语助辞,犹着也。读张齿切,见《元曲...

    “只(八)”·通假字

    通“哉”,感叹词。 《诗经·北风·燕燕》:“仲氏任只!”...

    “只(七)”·通假字

    通“即”。只使,即“即使”,纵然。 《列子·天瑞》:“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六)”·通假字

    1.通“质”。 肃州防戍都致归义军报告(斯389):“其龙王弟不听充只:‘若发遣我迴鹘内入只,奈可自死。’” 2.通“旨”。 《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左传》作“乐旨君子”。...

    “只(五)”·通假字

    1.通“兹”、“这”,此。按: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只部》:“今俗用‘这’字,亦‘只’之声转。”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变文》:“金殿乍闻皆失色,只言知了尽悲伤,咸贺有於能平正,也被无常暗取将。”宋朱熹《送胡籍溪》诗:“浮雲一任閒舒卷,万古青山麽青。...

    “只(四)”·通假字

    通“则”。按:王鍈《元曲通假字俗语词考辨》谓“只”通“则”,义为“虽然”、“即使”、“纵然”。 唐杜甫《忆幼子》诗:“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按:“只”一作“即”。“即”、“则”亦自古可通假。宋姜《长亭怨慢》词:“算只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元...

    “只(三)”·通假字

    通“隻”。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只(二)”·通假字

    1.通“直”。按:《中原音韵》谓“只”、“直”同为照母齐微韵,音同而义通。 《西游记》第二回:“‘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近前,侧身进得门裏,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 2.通“直”,一直。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黄飞虎便起三万雄兵,只到...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