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

    1.通“盟”,结盟,盟誓。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明,照也。假借为‘盟’。”按:“明”、“盟”二字同属明母阳部。按:今江苏丹阳方言“明朝”之“明”与“盟”音近,当是古音遗存,可知“明”、“盟”古音相近而义通。
《周易·随》:“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闻一多《古典新义》:“明,亦当读为‘盟’;以,读为‘已’。言已祭则无咎也。”李镜池通义:“明,借为‘盟’。”《诗经·小雅·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明。”汉郑玄笺:“明,当为‘盟’。盟,信也。”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明’、‘盟’古通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谓燕王章》:“今王若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则莫若招霸齐而尊之,使明周室而禁秦符。”《史记·苏秦列传》:“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汉刘向《列女传·鲁宣缪姜》:“鲁人不顺乔如,明而逐之。”《汉书·英布传》:“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
2.通“盟”,指敬神或神前宣誓。
《管子·牧民》:“在明鬼神衹山川。”闻一多集校:“明,犹敬也。金文‘明’‘盟’同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五政》:“帝箸之明。明曰:‘反义逆时,其刑视之(蚩)尤。’”
3.通“萌”。按:“萌”又通“氓”,故亦可迳谓“明”通“氓”,义为氓隶,庶民(老百姓)。
《管子·侈靡》:“美垄墓,所以文明也。”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所以文明也’,刘师培说‘明,假借为‘萌’,即是‘氓’的借字。因此我认为‘文明’就是雕工之类。”
4.通“萌”,萌发。按:清高翔麟《说文字通》:“明,通‘萌’。”
《国语·晋语(八)》:“平公说新声,师旷曰:‘公室其将卑乎! 君之明兆於矣。’”(说,通“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离合之发,则明於图讖。”范文澜注:“明,唐写本作‘萌’,是。”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382.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