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特”,特意。按:“時”、“特”均从“寺”得声,古当可声同义通。
《敦煌变文集·山远公话》:“但贫道从雁门而来,時投此山,住持修道。”蒋礼鸿通释:“这裏的‘時’,……应作‘特意’解,文意(才)恰当。”《旧唐书·姚崇传》:“其冬曲赦京城,敕文時标诲名,令决杖一百,配流岭南。”
2.通“特”,配偶。按:“時”、“特”均从“寺”得声,故可通假。按:《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特”毛传:“特,匹也。”匹,就是配偶。
《全唐诗外编·五言白话诗》:“东家能湟舌,西家好合□。两家既不和,角眼相蛆潪,别觅好時对,趁却莫交住(仨)。”(第355页)按:蛆潪,郭在贻以为即“怚妒”。唐元稹《连昌宫词》:“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头许燃焜。”日本享和三年江户 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韦庄《又玄集》“特”作“時”。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曛》诗:“我丈時英特,宗枝神尧後。”“時”字一作“特”。
按:郭在贻《唐代白话诗释词》引上三例,谓“此均‘時’、‘特’通用之证。(按:‘時’属禅母三等之韵,‘特’属定母德韵,按照古章系归端之例,‘時’、‘特’实系双声,从韵部看,‘之’、‘德’是阴入对转)。”(见其《语言文学论稿》)
分享到:
《敦煌变文集·山远公话》:“但贫道从雁门而来,時投此山,住持修道。”蒋礼鸿通释:“这裏的‘時’,……应作‘特意’解,文意(才)恰当。”《旧唐书·姚崇传》:“其冬曲赦京城,敕文時标诲名,令决杖一百,配流岭南。”
2.通“特”,配偶。按:“時”、“特”均从“寺”得声,故可通假。按:《诗经·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特”毛传:“特,匹也。”匹,就是配偶。
《全唐诗外编·五言白话诗》:“东家能湟舌,西家好合□。两家既不和,角眼相蛆潪,别觅好時对,趁却莫交住(仨)。”(第355页)按:蛆潪,郭在贻以为即“怚妒”。唐元稹《连昌宫词》:“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头许燃焜。”日本享和三年江户 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韦庄《又玄集》“特”作“時”。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曛》诗:“我丈時英特,宗枝神尧後。”“時”字一作“特”。
按:郭在贻《唐代白话诗释词》引上三例,谓“此均‘時’、‘特’通用之证。(按:‘時’属禅母三等之韵,‘特’属定母德韵,按照古章系归端之例,‘時’、‘特’实系双声,从韵部看,‘之’、‘德’是阴入对转)。”(见其《语言文学论稿》)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412.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