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较”,较量;比较;计较。
《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宋朱熹集注:“校,计校也。”《孟子·滕文公(上)》:“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楚黄歇使秦,说昭公曰:“王破楚以(於)肥,韩、魏之强足以校於秦矣。”姚宏注:“校,犹亢(抗)也。”鲍彪注:“‘校’、‘较’同,直也,言与之敌。”《孙子兵法·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汉书·贾谊传》:“反唇而相稽。”唐颜师古注:“稽,计也,相与计校也。”《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夜驰见(袁)术,画地计校。”又《朱桓传》:“桓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琮校计。”又《孙权传》:“权曰:‘伯言(陆游字)常长於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又《魏书·武帝纪》载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晋书·江传》:“难与校力,吾当以计破之。”《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唐元稹《哭子》诗之五:“鞭朴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敦煌变文集·葉净能诗(话)》:“其道士巡到使饮,都不推辞。皇帝极欢,同座兴合,妃姤(后)婇女,皆欢(劝)三升。道士被劝校多,巡巡不阙(缺)。”又《维摩诘经讲经文》:“净方道理只居心,心拙唯言义校深。悟了只于心上取,心迷何处漫追寻。”《旧唐书·张行成传》上书:“陛下盛德含光,规模弘远,虽文、武之烈,实兼将相,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武帝太元七年:“(苻)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葉……’”《古今小说》卷十三:“众人见赵昇连住数日,并不转身,渐渐出言侮慢……赵昇愈加和悦,全然不校。”明李东阳《书石勒听讲图後》:“且勒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清戴名世《张验村家传》:“为人宽厚和平,平生未当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与校。”
2.通“教”。
《庄子·说剑》:“王乃校剑士。”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校,本作‘教’。”
分享到:
《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宋朱熹集注:“校,计校也。”《孟子·滕文公(上)》:“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楚黄歇使秦,说昭公曰:“王破楚以(於)肥,韩、魏之强足以校於秦矣。”姚宏注:“校,犹亢(抗)也。”鲍彪注:“‘校’、‘较’同,直也,言与之敌。”《孙子兵法·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汉书·贾谊传》:“反唇而相稽。”唐颜师古注:“稽,计也,相与计校也。”《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夜驰见(袁)术,画地计校。”又《朱桓传》:“桓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琮校计。”又《孙权传》:“权曰:‘伯言(陆游字)常长於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又《魏书·武帝纪》载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晋书·江传》:“难与校力,吾当以计破之。”《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唐元稹《哭子》诗之五:“鞭朴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敦煌变文集·葉净能诗(话)》:“其道士巡到使饮,都不推辞。皇帝极欢,同座兴合,妃姤(后)婇女,皆欢(劝)三升。道士被劝校多,巡巡不阙(缺)。”又《维摩诘经讲经文》:“净方道理只居心,心拙唯言义校深。悟了只于心上取,心迷何处漫追寻。”《旧唐书·张行成传》上书:“陛下盛德含光,规模弘远,虽文、武之烈,实兼将相,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武帝太元七年:“(苻)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葉……’”《古今小说》卷十三:“众人见赵昇连住数日,并不转身,渐渐出言侮慢……赵昇愈加和悦,全然不校。”明李东阳《书石勒听讲图後》:“且勒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清戴名世《张验村家传》:“为人宽厚和平,平生未当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与校。”
2.通“教”。
《庄子·说剑》:“王乃校剑士。”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校,本作‘教’。”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72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