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垎”,土质乾而板结,坚硬;喻指强悍。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格,亦有借为‘扞垎’字者。”
《管子·地员》:“五粟之土,乾而不格。”郭沫若等集校引陈奂曰:“格,当读如‘垎’。”《史记·李斯列传》:“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唐司马贞《索隐》:“格,强扞也。”按:今本《韩非子·显学》作“悍虏”。
2.通“挌”,击,打;抵敌,抗拒。
《逸周书·武称》:“穷寇不格。”《荀子·议兵》:“服者不禽(擒),格者不舍。”《史记·张仪传》:“且夫为从(纵)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又《荆燕世家》:“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汉书·鍾离意传》:“乃解衣就格。”(“就”指接受。)《後汉书·刘盆子传》:“皆可格杀。”又《陈宠传》:“断狱者急于篣格酷烈之痛。”又《董宣传》:“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长城?”《北齐书·杜弼传》:“弼率所领亲兵格鬥终莫肯从。”唐杜甫《阆山歌》:“中原格鬥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明方孝孺《吴土》:“李曹公破钱塘,七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3.通“茖”,山葱。
《後汉书·马融传》:“其土毛则摧牧荐草,芳茹甘荼……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唐李贤注:“《尔雅》曰:‘茖,山葱。’‘格’与‘茖’古字通。”
4.通“骼”。
唐吴融诗:“骨格凌秋声。”
5.通“阁”。
《隶释·汉司隶校尉杨奂〈石门颂〉》:“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清王念孙曰:“格,即‘栈阁’之‘阁’。”(《读书杂志·汉隶拾遗》)
6.通“搁”,搁置。按:或云“格”通“遏”,遏止。亦通。
《汉书·梁孝王传》:“太后议格。”注:“张晏曰:‘止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始,尧臣自陕西请先备经原,弗聽。乃葛怀敏败,帝思其言,故复遣尧臣往,於是前所格识,多见施行。”
7.通“隔”,阻隔,阻塞不通。
《史记·梁孝王世家》:“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窦太后议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宋贺铸《野步》诗:“津头微津望城斜,水落孤村格嫩沙。”钱锺书注:“格,阻隔。”《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壮哉! 兵决出,格阻者斩!”宋苏轼《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右臣今年六月九日辄具朝廷至仁,宽贷宿通,已行之命,为有司格沮,使王泽不得不下流者四事。”清唐甄《潜书·权实》:“天下奚治?令行则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则不治。……格而不达,举而易废。”
8.通“革”,变革。
《尚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
分享到:
《管子·地员》:“五粟之土,乾而不格。”郭沫若等集校引陈奂曰:“格,当读如‘垎’。”《史记·李斯列传》:“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唐司马贞《索隐》:“格,强扞也。”按:今本《韩非子·显学》作“悍虏”。
2.通“挌”,击,打;抵敌,抗拒。
《逸周书·武称》:“穷寇不格。”《荀子·议兵》:“服者不禽(擒),格者不舍。”《史记·张仪传》:“且夫为从(纵)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又《荆燕世家》:“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汉书·鍾离意传》:“乃解衣就格。”(“就”指接受。)《後汉书·刘盆子传》:“皆可格杀。”又《陈宠传》:“断狱者急于篣格酷烈之痛。”又《董宣传》:“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长城?”《北齐书·杜弼传》:“弼率所领亲兵格鬥终莫肯从。”唐杜甫《阆山歌》:“中原格鬥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明方孝孺《吴土》:“李曹公破钱塘,七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3.通“茖”,山葱。
《後汉书·马融传》:“其土毛则摧牧荐草,芳茹甘荼……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唐李贤注:“《尔雅》曰:‘茖,山葱。’‘格’与‘茖’古字通。”
4.通“骼”。
唐吴融诗:“骨格凌秋声。”
5.通“阁”。
《隶释·汉司隶校尉杨奂〈石门颂〉》:“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清王念孙曰:“格,即‘栈阁’之‘阁’。”(《读书杂志·汉隶拾遗》)
6.通“搁”,搁置。按:或云“格”通“遏”,遏止。亦通。
《汉书·梁孝王传》:“太后议格。”注:“张晏曰:‘止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始,尧臣自陕西请先备经原,弗聽。乃葛怀敏败,帝思其言,故复遣尧臣往,於是前所格识,多见施行。”
7.通“隔”,阻隔,阻塞不通。
《史记·梁孝王世家》:“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窦太后议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宋贺铸《野步》诗:“津头微津望城斜,水落孤村格嫩沙。”钱锺书注:“格,阻隔。”《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壮哉! 兵决出,格阻者斩!”宋苏轼《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右臣今年六月九日辄具朝廷至仁,宽贷宿通,已行之命,为有司格沮,使王泽不得不下流者四事。”清唐甄《潜书·权实》:“天下奚治?令行则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则不治。……格而不达,举而易废。”
8.通“革”,变革。
《尚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73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