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一)

    1.通“直”。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植,假借,又为‘直’。”
《吕氏春秋·必己》:“中河,孟贲嗔目而视船人,髪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於河。”《淮南子·人间训》:“使狐嗔目植睹,见必杀之势,矩亦知惊惮远飞,以辟(避)其怒矣。”《诗经·周颂·有瞽》“设业设檝”汉郑玄笺:“尽之植者为檝,衡(横)者为栒。”《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筍檝。”汉郑玄注:“乐器所县(悬)横曰虚,植曰檝。”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椎车无柔,栈与无植。”汉张衡《西京赋》:“迺使中黄之士,育、获之俦,朱髽,植髪如竿。”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髪衝冠。”《世说新语·言语》:“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刘孝标注引晋裴启《语林》:“温公始人,姿形甚陋,合坐尽惊。既坐,陈说九服分崩,皇室弛绝,晋王君臣莫不歔欷。及言天下不可以无主,闻者莫不踴跃,植髪穿冠。”唐柳宗元《鞭霣》:“有富者子,適市贾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握,则蹇仄而有值。”宋张师正《括异志·牛用之》:“坐客如负冰雪,毛髪尽植。”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有一树立罔头,大合抱,其木挺植,其枝盘绕。”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所谓饥则呴呴,饱则弃馀者,亦植立之兽而已矣。”
2.通“值”,当值,值日。
《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
3.通“埴”,黏土。
《考工记·叙》:“抟埴之工二。”汉郑司农注:“埴故书或为植。”清钱坫据此谓“植”与“埴”通(《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六)。
4.通“殖”,生殖,繁殖。
《淮南子·主术训》:“甘雨时降,五穀蕃植。”又:“是以群生遂长,五穀蕃植。”按:一本作“殖”。《後汉书·礼仪志(中)》:“夏后氏金行,作苇交,言气交也。”注引《风俗通》曰:“《传》曰:‘萑苇有丛。’《吕民春秋》曰:‘〔汤〕始得伊尹,祓之於庙,薰以萑苇。’……故用苇者,欲人之子孙蕃(植)〔殖〕,不失其类,有如萑苇。”又《刘虞传》:“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过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穀石三十。”
5.通“殖”。学植,即“学殖”。
《晋书·王舒传》:“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北周庾信《为杞公让宗师骠骑表》:“臣幼无学植,长阙(缺)裁成。”《南史·范岫等传论》:“并加以之学植,饰之以交采,其所以取当时主,岂徒然哉!”
6.通“殖(䐈)”瘠弱。 按:《正字通·木部》:“植,与‘殖’通。”
《左传》襄公三十年:“其君弱植。”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弱植,古语也。 ‘植’,读为‘脂膏䐈败’之‘䐈’,字本作‘殖’。”《淮南子·原道训》:“北齐民之所为形植,黎累,忧悲而不得志也。”清俞樾平议:“植,当读为‘殖’。‘殖’有臞瘠之义。形殖,谓形体臞瘠也。”
7.通“柱”。按:今吴语中有读“柱”与“植”音近者。
《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役,与虑事,属其植。”注:“植,築城桢也。”桢,築墙两端所立之木柱。又《考工记·匠人》注:“於四角立植而县。”疏:“植,即柱也。”《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注:“植,槌也。”按:《方言》五:“槌,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植。”注:“具,蚕薄柱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789.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