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置”,置立,设置;安置;置放,搁置。按:《说文·木部》:“植……㯰,或从置。”清惠栋注:“郑氏《尚书》(逸篇《尚书》)‘置璧秉圭。’蔡邕石经《论语》:‘置其杖而芸(耘)。’今皆作‘植’,知‘置’与‘植’古字通。郑又云:‘植,古置字。’”
《尚书·金滕》:“植璧秉珪。”汉郑玄注:“植,古‘置’字。”孔安国传:“植,置也。”《诗经·商颂·那》:“置我鼗鼓。”郑玄笺:“置,读曰‘植’。”疏云:“古者‘置’、‘植’字同,《礼·明堂位》注引《诗》‘置’作‘植’。”《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耘)。”汉石经作“置其杖”。《管子·七臣七主》:“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倒〕植。”郭沫若等集校:“洪颐煊云:‘植,古“置”字。’……谓缓急皆置而不行。”《庄子·外物》:“草木之到〔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植,本作‘置’,立也。”《淮南子·原道训》:“植之而塞乎天下。”(按:《礼记·祭义》作“置之而塞乎天地”。)又《汜论训》:“尧无万户之郭,舜无立锥之地。”清庄逵吉云:“《(太平)御览》引‘置’作‘植’,古字通用。”汉贾谊《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又:“天下之势倒植矣,莫之能理。”《史记·贾谊传》载其《吊屈原文》:“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唐司马贞《索隐》引胡广云:“倒植,贤不肖颠倒易位也。”汉王充《论衡·吉验》:“有一木杖植其门侧。”《续汉书·五行志》:“贤愚倒植。”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清 魏源《城守篇·守备(上)》:“金人来攻,植砲四隅,一砲所击,应声摧堕。”
2.通“帜”。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十七赵必瑑传:“(熊)飞然之,即日署宋植号,举兵向城,遂迎(赵)溍、(方)兴入广。”
3.通“志”,意志;志向。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植,叚(假)借为‘志’。”
《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尹知章注:“植,志。”《楚辞·招魂》:“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汉王逸注:“植,志也。言美女内多廉耻,弱颜易醜(愧),心志固坚,不可侵犯,则謇然发言,中礼意也。”按:清朱骏声谓借“植”为“志”。
分享到:
《尚书·金滕》:“植璧秉珪。”汉郑玄注:“植,古‘置’字。”孔安国传:“植,置也。”《诗经·商颂·那》:“置我鼗鼓。”郑玄笺:“置,读曰‘植’。”疏云:“古者‘置’、‘植’字同,《礼·明堂位》注引《诗》‘置’作‘植’。”《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耘)。”汉石经作“置其杖”。《管子·七臣七主》:“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倒〕植。”郭沫若等集校:“洪颐煊云:‘植,古“置”字。’……谓缓急皆置而不行。”《庄子·外物》:“草木之到〔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植,本作‘置’,立也。”《淮南子·原道训》:“植之而塞乎天下。”(按:《礼记·祭义》作“置之而塞乎天地”。)又《汜论训》:“尧无万户之郭,舜无立锥之地。”清庄逵吉云:“《(太平)御览》引‘置’作‘植’,古字通用。”汉贾谊《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又:“天下之势倒植矣,莫之能理。”《史记·贾谊传》载其《吊屈原文》:“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唐司马贞《索隐》引胡广云:“倒植,贤不肖颠倒易位也。”汉王充《论衡·吉验》:“有一木杖植其门侧。”《续汉书·五行志》:“贤愚倒植。”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清 魏源《城守篇·守备(上)》:“金人来攻,植砲四隅,一砲所击,应声摧堕。”
2.通“帜”。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十七赵必瑑传:“(熊)飞然之,即日署宋植号,举兵向城,遂迎(赵)溍、(方)兴入广。”
3.通“志”,意志;志向。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植,叚(假)借为‘志’。”
《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尹知章注:“植,志。”《楚辞·招魂》:“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汉王逸注:“植,志也。言美女内多廉耻,弱颜易醜(愧),心志固坚,不可侵犯,则謇然发言,中礼意也。”按:清朱骏声谓借“植”为“志”。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79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