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至”,到。
《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汉郑玄笺:“戾,来也。止,至也。”又《小雅·采芑》:“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又《大雅·抑》毛传:“止,至也。‘止’与‘至’同义。”《史记·赵世家》:“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唐张守节《正义》引汉郑玄云:“止,至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万物之奥》:“俊雄英豪,辐至蜂止。”
2.通“豸”,虫之无足者。
《庄子·在宥》:“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清郝懿行谓“止”即“豸”之声借,清俞樾《诸子平议》:“止虫,即豸虫也。”清顾炎武《日知录·豸》:“止,当作‘豸’。古‘止’、‘豸’通用。”
3.通“治”。
《山海经·北山经》:“梁渠之山有鸟焉,不日嚣,可以止。”注:“止,治洞下也。”
4.通“制”。
《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不能止。”又《情欲》:“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按:旧校“止”作“制”。
分享到:
《诗经·鲁颂·泮水》:“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汉郑玄笺:“戾,来也。止,至也。”又《小雅·采芑》:“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又《大雅·抑》毛传:“止,至也。‘止’与‘至’同义。”《史记·赵世家》:“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唐张守节《正义》引汉郑玄云:“止,至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万物之奥》:“俊雄英豪,辐至蜂止。”
2.通“豸”,虫之无足者。
《庄子·在宥》:“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清郝懿行谓“止”即“豸”之声借,清俞樾《诸子平议》:“止虫,即豸虫也。”清顾炎武《日知录·豸》:“止,当作‘豸’。古‘止’、‘豸’通用。”
3.通“治”。
《山海经·北山经》:“梁渠之山有鸟焉,不日嚣,可以止。”注:“止,治洞下也。”
4.通“制”。
《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不能止。”又《情欲》:“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按:旧校“止”作“制”。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015.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