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之”,指事之词。按:王襄《簠室殷契类纂》:“古‘止’与‘之’通。”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止,犹‘之’也,指事之词也。……是‘止’与‘之’古通用。”
《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又《陈风·墓门》:“歌以讯止。”按:《鲁诗》作“歌以谇止”,《广韵》六〔谇〕下引同。(“讯”同“谇”,谏。)又《史记·孔子世家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嚮(向)往之。”晋陶潜《与子俨等疏》:“《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2.通“之”,往。
《荀子·不苟》:“见由则慕而止,见闭则敬而齐。”于省吾《诸子新证》:“‘止’字本应作‘之’,金文‘之’字通作‘止’,‘止’字作‘止’,故易也。 ……‘见由则慕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应读作‘见由则慕而之,见闭则敬而次。’言见用而道行,则慕而往;见闭而道塞,则敬而止,‘之’与‘次’相对为文。”
分享到:
《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又《陈风·墓门》:“歌以讯止。”按:《鲁诗》作“歌以谇止”,《广韵》六〔谇〕下引同。(“讯”同“谇”,谏。)又《史记·孔子世家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嚮(向)往之。”晋陶潜《与子俨等疏》:“《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2.通“之”,往。
《荀子·不苟》:“见由则慕而止,见闭则敬而齐。”于省吾《诸子新证》:“‘止’字本应作‘之’,金文‘之’字通作‘止’,‘止’字作‘止’,故易也。 ……‘见由则慕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应读作‘见由则慕而之,见闭则敬而次。’言见用而道行,则慕而往;见闭而道塞,则敬而止,‘之’与‘次’相对为文。”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01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