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政”,政治,政教,政事。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正,叚(假)借为‘政’。……《(书)·微子》:‘乱正四方。’《史记》作‘政’。《书大传》‘诸侯之有不率正者’注:‘正,政也。’”
《诗经·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高亨注:“〔正〕通‘政’。”又《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正’当读为‘政’。寇虐之徒,败坏国家,遏之则政不败矣。……下章云:‘无俾正反。’‘正’亦当读为‘政’。谓政事颠覆也。”《尚书·康诰》:“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清孙星衍疏:“正人者……即上文之‘政人’。”又《汤誓》:“舍(捨)我穡事而割正。”(按:《史记·殷本纪》作“舍我嗇事而割政。”“割”通“害”。)又《微子之命》:“微子乱正四方。”按:《史记》“正”作“政”。《荀子·非相》:“故仁言大矣,起于上而所以道(導)于下,正令是也。”清王先谦《集解》:“正者谓政。”又《儒效》:“平正和民。”(按:《王制》:“平政爱民。”又《孟子·万章》:“君子平其政。”文义均相同。)《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战国策·秦策(三)》:“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正”作“政”。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政’、‘正’古多通用。”)《左传》文公六年:“弃时政也。”(按:《汉书·律曆志(上)》引作“弃时正也”。)又昭公十五年:“以为大政。”按:《汉书·五行志(中)》引作“㠯(以)为大正”。 《汉书·陆贾传》:“夫秦失其正,诸侯豪桀(傑)并起。”唐颜师古注:“‘正’亦‘政’也。”(按:《史记》“正”作“政”。)又《路温舒传》:“败法乱正。”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宋王安石《寓言十五首》之七:“彼哉负且乘,能使正日微。”明陶宗仪《说郛·龙城录》:“李林甫以毒虐弄正权。”
2.通“证”,证实;证明;憑证。
《仪礼·士昏礼》:“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胡培翬正义引盛世佐曰:“以物为憑日正。”《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杨伯峻注:“王夫之《孟子稗疏》谓‘正’读如《仪礼·士昏礼》‘必有正焉’之‘正’。正者,徵也,的也,指物以为徵准使之必然也。”《荀子·解蔽》:“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晋杜预《春秋左传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丘明之志也。”宋葉適《林德秀墓志铭》:“其於学,知所谓大者而好之,审所谓疑者而通之,求所谓是者而正之。”元高戎卿《儿女团圆》四〔沽美酒〕曲:“哎哟! 你再唇波桂齿,现放着一个正名(明)师。”
分享到:
《诗经·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高亨注:“〔正〕通‘政’。”又《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正’当读为‘政’。寇虐之徒,败坏国家,遏之则政不败矣。……下章云:‘无俾正反。’‘正’亦当读为‘政’。谓政事颠覆也。”《尚书·康诰》:“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清孙星衍疏:“正人者……即上文之‘政人’。”又《汤誓》:“舍(捨)我穡事而割正。”(按:《史记·殷本纪》作“舍我嗇事而割政。”“割”通“害”。)又《微子之命》:“微子乱正四方。”按:《史记》“正”作“政”。《荀子·非相》:“故仁言大矣,起于上而所以道(導)于下,正令是也。”清王先谦《集解》:“正者谓政。”又《儒效》:“平正和民。”(按:《王制》:“平政爱民。”又《孟子·万章》:“君子平其政。”文义均相同。)《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战国策·秦策(三)》:“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正”作“政”。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政’、‘正’古多通用。”)《左传》文公六年:“弃时政也。”(按:《汉书·律曆志(上)》引作“弃时正也”。)又昭公十五年:“以为大政。”按:《汉书·五行志(中)》引作“㠯(以)为大正”。 《汉书·陆贾传》:“夫秦失其正,诸侯豪桀(傑)并起。”唐颜师古注:“‘正’亦‘政’也。”(按:《史记》“正”作“政”。)又《路温舒传》:“败法乱正。”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宋王安石《寓言十五首》之七:“彼哉负且乘,能使正日微。”明陶宗仪《说郛·龙城录》:“李林甫以毒虐弄正权。”
2.通“证”,证实;证明;憑证。
《仪礼·士昏礼》:“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胡培翬正义引盛世佐曰:“以物为憑日正。”《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杨伯峻注:“王夫之《孟子稗疏》谓‘正’读如《仪礼·士昏礼》‘必有正焉’之‘正’。正者,徵也,的也,指物以为徵准使之必然也。”《荀子·解蔽》:“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晋杜预《春秋左传序》:“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丘明之志也。”宋葉適《林德秀墓志铭》:“其於学,知所谓大者而好之,审所谓疑者而通之,求所谓是者而正之。”元高戎卿《儿女团圆》四〔沽美酒〕曲:“哎哟! 你再唇波桂齿,现放着一个正名(明)师。”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022.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