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七)

    1.通“否”,句末疑问语气词。按:不,《广韵》甫鸠切,平声,尤韵,今音fou。按:《正字通·一部》:“不与‘可否’之‘否’通。”
《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对秦王问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汉书·于定国传》:“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又《王莽传》:“司监若此,可谓称不?”又《霍光传》:“知捕儿不?”唐颜师古注:“知儿见捕不?”《後汉书·段颖传》:“羌悉众攻之,厉声问曰:田婴夏育在此不?”晋陶潜《游斜川》诗:“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东晋裴启《语林》:“曹公至江南,读曹娥碑,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公见之,不解,而谓德(祖杨修字):‘卿知之不?’德祖曰:‘知之。’”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唐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隔屋问雨家,问备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按:“不(否)”正与“流”为韵。)《法苑珠林》卷六十五引南齐王琰《冥祥记》:“主人谓[袁]廓曰:‘身主簿不幸,閤任有阙,以君才颖,故欲相屈,当能顾怀不?’”清姚鼐《夏昼斋居》诗:“未知古与今,此意有迁不?’”
2.通“否”。不则,即“否则”。
《论衡·答佞》:“屈而用之,其心不满,不则卧病;贱而命之则伤贤,不则损威。”不则,即“否则”。《资治通鉴》後唐清太元年:“时潞王使者多为邻道所执,不则依阿操两端,惟陇州防禦使相里金倾心附之。”胡三省:“不,读曰‘否’。”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说话不迂腐,十句之中定有一二句超脱;行文不板实,一篇之内但有一二段空灵:此即可以填词之人也。不则另寻别计,不当以有用精神费之无益之地。”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701.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