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證”,証据,証验,証明。
《尚书·洪范》:“念用庶徵。”又《胤政》:“圣有谟训,明徵是保。”传,“徵,证也。”《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又:“栾卻为徵。”《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中庸》:“善无徵,无徵不信。”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徵’或作‘证’。”(清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八据此谓是‘徵’与‘证’通。)又:“徵诸庶民。”《逸周书·官人》:“务其小证。”《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证”作“徵”。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晋书·刑法志》:“主者唯当徵文据法,以事为断耳。”唐韩愈《贺庆雲表》:“既徵於古,又验於今。”宋杨亿《〈景德传灯录〉序》:“诱导後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末,徵引所去,糟粕多在,油素可寻。”
2.通“正”。
《西天取经》三〔醋葫芦〕曲幺篇:“这的是一番捉起一番新,与我那十八年的泪珠儿都徵了本。”
分享到:
《尚书·洪范》:“念用庶徵。”又《胤政》:“圣有谟训,明徵是保。”传,“徵,证也。”《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又:“栾卻为徵。”《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中庸》:“善无徵,无徵不信。”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徵’或作‘证’。”(清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八据此谓是‘徵’与‘证’通。)又:“徵诸庶民。”《逸周书·官人》:“务其小证。”《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证”作“徵”。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晋书·刑法志》:“主者唯当徵文据法,以事为断耳。”唐韩愈《贺庆雲表》:“既徵於古,又验於今。”宋杨亿《〈景德传灯录〉序》:“诱导後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末,徵引所去,糟粕多在,油素可寻。”
2.通“正”。
《西天取经》三〔醋葫芦〕曲幺篇:“这的是一番捉起一番新,与我那十八年的泪珠儿都徵了本。”
发布时间:2019-04-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882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