徼(四)

    1.通“邀”,求取。按:徼,《集韵》伊肖切,平声,宵韵;今音yao。按:“彳”部与“辵”部同声符字时通。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後汉书·皇甫规传》上自效疏:“军士劳怨,困於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兵捕民,得失相半……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南朝 梁 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宁容复徼荣於家耻,宴安於国危?”唐吴筠《高士咏·颜阖》:“世情矜宠誉,傚节徼当时。”宋苏辙《论前後处置夏国乖方札子》:“此则臣所谓朝廷方夏人恭顺,朝贡以时,则多方徼求,苟顺自利者也。”《金史·萧拱传》:“海陵为宰相,徼取人誉,荐大臣子以为达官,遂以拱为礼部侍郎。”明方孝孺《王处士墓志铭》:“自世教之,以诡激相高,竞趋细行,以徼名誉。”
2.通“邀”,招致。
《左传》宣公十二年:“我则不德,而徼怨於楚。”杨伯峻注:“徼音邀。”又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通,岂敢徼乱?”《国语·周语(下)》:“将焉用饰宫?其以徼乱也。”《荀子·儒效》:“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唐杨倞注:“‘徼’与‘邀’同,招也。”三国魏嵇康《管蔡论》:“斯乃愚诚愤发,所以徼祸也。”
3.通“邀”,邀击(即“截击”);遮拦,拦截。按:《集韵》:“邀,遮也。”
《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徼其也。”(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文选》汉司马相如《封禅文》:“然後囿驺虞之人群,徼麋鹿之怪兽。”按:《史记》本传文同,南朝宋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徼,遮也。”《後汉书·南蛮传序》:“尚食尽引还,蛮缘路徼战,尚军大败,悉为所没。”三国魏曹操《请增封荀彧表》:“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旧唐书·于頔传》:“頔顷镇襄汉,杀戮不辜,恣行凶暴。移军襄,迫邓,胁朝廷,擅留逐臣,徼遮天使。”《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若给(王)威奇兵数千,徼之於险,操可获也。”又汉灵帝中平五年:“会帝欲北逃河间旧宅,芬等谋以兵徼劫。”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883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