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中”,内心。
《墨子·兼爱(中)》:“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李渔淑注:“忠,应作‘中’。”清孙诒让间诂:“毕云:‘忠,一本作‘中’。‘忠’、‘中’通。”《说苑·修文》:“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按:忠心,即“中心”,内心。《古文孝经》:“《诗》云:‘忠心藏之,何日忘之。’”按:《诗经·小雅·隰桑》作“中心”。《敦煌变文集·舜子变》:“舜子府(抚)琴忠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
2.通“衷”。按:《说文》:“衷,裏褻也。”引申为内心,心思,内心深处;引申为企图,打算。
《穀梁传》成公五年:“伯尊由忠问焉。”《韩非子·五蠹》:“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纵)衡(横)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
3.通“衷”,适合。
《韩非子·安危》:“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梁启雄注:“陶(鸿庆)曰:‘忠,读为衷。《左传》僖(公)二四(年)注:‘衷,适也。’”
分享到:
《墨子·兼爱(中)》:“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李渔淑注:“忠,应作‘中’。”清孙诒让间诂:“毕云:‘忠,一本作‘中’。‘忠’、‘中’通。”《说苑·修文》:“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按:忠心,即“中心”,内心。《古文孝经》:“《诗》云:‘忠心藏之,何日忘之。’”按:《诗经·小雅·隰桑》作“中心”。《敦煌变文集·舜子变》:“舜子府(抚)琴忠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
2.通“衷”。按:《说文》:“衷,裏褻也。”引申为内心,心思,内心深处;引申为企图,打算。
《穀梁传》成公五年:“伯尊由忠问焉。”《韩非子·五蠹》:“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纵)衡(横)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
3.通“衷”,适合。
《韩非子·安危》:“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梁启雄注:“陶(鸿庆)曰:‘忠,读为衷。《左传》僖(公)二四(年)注:‘衷,适也。’”
发布时间:2019-04-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8855.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