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一)

    1.通“惚”,恍惚,神志不清。忽忽,即“惚惚”,恍恍惚惚。
《老子》第十四章:“是谓惚恍。”河上本、敦煌唐写本“惚恍”作“忽恍”。《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歧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淮南子·原道训》:“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汉 高诱注:“忽,怳,无形貌也。”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眇眇忽忽,若神仙之髣髴。”《汉书·苏武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2.通“笏”,古代大臣朝见时所执手板。
《管子·轻重(己)》:“搢玉忽,带金监(鑑)。”《墨子·公益》:“公益子戴搢忽,儒服以见。”清孙诒让间诂:“忽,曶、笏字并通。”
3.通“��”,远。
《楚辞·九章·涉江》:“忽乎吾将行兮。”周秉钧《九章臆解》:“按:‘忽’当读为‘��’。 《广韵》:‘��,远也。’《国殤》:‘平原忽兮路超远,’《怀沙》:‘修路幽蔽,道远忽兮,’二‘忽’字皆是此意。”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8859.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