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号是“文”,又被称为韩文公。他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7岁攻读,13岁便能写文章。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几经求仕,屡受挫折。曾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过观察推官、节度推官。直到贞元十八年(802)才谋得一个四门博士的官职。艰难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加深了他的阅历。贞元十九年(803),迁监察御史,不久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权臣,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宪宗继位,被任为江陵法曹参军,不久召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的叛乱,为行军司马。得胜回朝,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宪宗迎佛骨,韩愈深恶痛绝,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穆宗继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因平息镇州兵乱有功,升为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次年,病逝长安。终年57岁。他在政治上,提倡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秉笔直谏,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在潮州和任京兆尹期间,政绩裴然。但他激烈反对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又表现出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在思想上,维护儒家道统,排斥佛教、道教。在文学上,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强调文以载道和惟陈言之务去,力求革新文体,适合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内容。他撰写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战斗性的散文,其文名篇甚多,雄奇奔放,丰富多彩,被誉为“唐宋八家之首”。在他的倡导和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一批古文作家,形成古文运动,给散文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多种风格,或雄劲奇险,或质朴清新。其诗散文化的特点,对宋代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于李、杜之后,开创了一个新诗派。韩诗追求新奇,强调“以文为诗”,难免流于险怪,也影响了诗的韵味。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lishi/ershiliu/22770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