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偏北,原为秦王府,开元二年(714)改兴庆宫。初为玄宗离宫,后经多次扩建,开元十六年(728)峻工后,为玄宗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 兴庆宫内主要建筑有正殿兴庆殿,南薰殿沉香亭及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等。另有一湖泊龙池,又名兴庆池。 兴庆宫南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判度支户部侍郎赵赞奏请税间架和除陌。(1)税屋间架,即今之住房税。其法:屋二架为间,屋分上中下三等,上间出钱二千,中间一千,下间五百;隐匿一间者,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由犯家付款。(2)除陌钱,约与今日的印花税相似。唐旧制公私给与、...
税制。唐中叶,均田制彻底破坏,这样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就非变不可了。为了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规定:(一)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多少,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字向当地人户征收;(二)土著...
唐朝的地税是由唐初的义仓税发展而来。义仓是封建政府用以调剂粮价、备荒赈恤为名而设立的。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唐政府令天下州县建置义仓,规定王公以下,计垦田,亩税二升,以备凶年。唐中宗以后,国家的财政日渐拮据,义仓存粮不再用来救济灾民,而是全部用来填...
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623年)令全国民户据其资产,定为三等。太宗贞观九年(631年),改为九等。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诏诸州王公以下宜准往例税户。代宗大历四年(770年)制一例加税,上上户四千文,每等减五百,至下中则七百,下下五百。现任官亦得纳税,一品按上上户交...
唐代宗时,刘晏在诸道设巡院,各置知院官,让他们随时上报当地物价涨落的情况,官府遇贵则卖,遇贱则买;同时,要知院官每旬每月向使司申报州县雨雪丰歉之状,丰则以高于市价的价格籴粮,歉则以低于市价的价格粜粮。唐政府获得了大利。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各地的物价...
唐朝先是州县没有守卫人员的,征用十八岁以上中男及残疾人来守城门及仓库门,称之为门夫。如果不来服役,闲月纳钱一百七十钱,忙月纳钱二百钱,至是以门夫所纳的钱归州县官。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时未成年的男子及残疾人都得服役纳钱。...
唐朝时在官当直无月给的人员,二品至九品的官员皆用,是杂徭的一种,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曾诏令王公以下,百姓以上,率口出钱以充白直。光宅元年(684年)规定:二品白直四十人,三品三十二人,四品二十四人,五品十六人,六品十人,七品七人,八品五人,九品四人,皆用18...
品官子弟缴纳的课税。实是唐朝对下级官员的剥削。据《新唐书·唐货志五》载,武后光宅元年(684年),规定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给亲事、帐内使用。以六品、七品官的子弟为亲事,以八品、九品官的子弟为帐内,如果不去服役,每年纳钱一千五百文,称之为“品子课钱”,可见...
官名。是唐政府举放高利贷的官吏。唐朝从建国开始,就规定了由官府专门设置捉钱令史,举放高利贷。《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上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二月,置公廨本钱,以诸州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每司九人,补于吏部,所主才五万钱以下,市肆贩易,月...
亦称“公廨本钱”、“月料钱”。唐代官府的高利贷和商业资本。唐初,设置公廨本钱,由官营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俸料钱。贞观十二年(638年)罢,十五年复置。由诸司令史掌管,号捉钱令史。每人以公款五万钱以下作为本金,交市肆贩易,月收息钱四千。而且这种公廨本钱...
唐时职官除给月俸之外,还给食料,并准予折钱,谓之料钱。一品官月俸八千文,食料一千八百文,杂用一千二百文。二品月俸六千五百文,食料一千五百文,杂用一千。三品月俸五千一百,食料、杂用九百。四品月俸三千五百,食料、杂用七百。五品月俸三千,食料、杂用六百。六...
唐代宗时,国家财政困难,急需用钱,因此不等秋收,在禾苗方青之际,即进行征税,称之为青苗钱。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百司俸料不给,初令诸州征收青苗钱,每亩十文。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每亩税青苗钱十五文,得钱四百九十万缗(贯)。大历二年,增税青苗钱,一亩至三十文...
唐肃宗时,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够,希诸道得召人纳钱,给以空名告身,授以官勋邑号;于是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商贾纳钱助军的,免除徭役。及等到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后,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以增加唐政府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