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 冀中军民反敌“五·一”大“扫荡”作战
5月1日 冀中军民反敌“五·一”大“扫荡”作战 : 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对冀东、北岳和冀南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期间,加紧准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决定以3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另2个联队共5万余人的兵力,在方面军的统一指挥下,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战术,围歼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其部署是:以第110、第26师团各一部,配置于保定、定县和新乐一线;以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配置于河间地区;以骑兵第1旅团的第13联队,配置于滏阳河以东交河地区;以第41师团配置于德石铁路沿线;以独立混成第9旅团配属于第41师团,部署于德石线以北。以上为直接进行“扫荡”的部队。另以第110师团一部和第27师团主力为配合“扫荡”的部队,分别部署于石家庄和任丘、大城、文安地区。
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在敌“扫荡”太行、太岳和晋西北地区时,预料敌将“扫荡”冀中,曾连续发出反“扫荡”紧急指示,要求冀中军民在精神上作好准备,并采取坚壁清野,划分活动区域,拟定分散活动方案,以及紧缩机关等措施。冀中军区司令部还于3月20日发出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总结了在对敌斗争中运用地道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经验,指出地道斗争对于坚持平原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动员群众自觉地投入这一斗争;要求构筑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联的四通八达的地道网;并提出了开展地道斗争的战术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冀中军民,根据上述指示,积极地进行了反“扫荡”准备。
5月1日, 日军开始第1阶段的“扫荡”,首先从边缘区开始,以第110、第26师团各一部“扫荡”潴龙河以北地区,以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扫荡”滹沱河以北地区,以独立混成第9旅团及骑兵第13联队“扫荡”德石铁路沿线以南地区。尔后,稳进稳扎,逐步增建据点,由边缘区向根据地中心区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等县压缩,企图聚歼冀中地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在日军“扫荡”开始后,冀中区党委和军区,于5月7日发出指示,确定以发动全民武装自卫,开展广泛游击战争,全面坚持根据地斗争为反“扫荡”方针,要求各部既要灵活、积极地打击敌人,又要避免与敌硬拼;要求主力部队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带领各地游击小组,分散坚持内线斗争,大部应迅速转向敌侧后,乘虚袭击敌人据点和交通线,策应内线部队的反“扫荡”斗争。
9日和10日,敌“扫荡”兵力增至2万余人,并封锁了环绕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献(县)中心区的滹沱河、滏阳河、德石路、沧石路,构成所谓“铁环阵”;在滹沱河与滏阳可沿岸的重要渡口建立了据点,并将滏阳河分段设闸,增高水位,使我军难于徒涉;在德石路和沧石路的重要路口增加了日军的驻守兵力,从而完成了对冀中中心区的包围圈,并开始向内压缩。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大部被迫退向中心区内。
5月11日, 日军转入第2阶段“扫荡”,企图把我中心区分割成4块,尔后进行“清剿”。当日, 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晋 (县)深(泽)安(平)地区;另以一部8000余人合围深县以南地区,12日, 日伪军又以1万余人合围深武饶安地区和深(县)束(鹿)边地区。每次合围,都以五六架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和轰炸扫射,地面部队则采取多梯队、多层次、大纵深的部署,犹如“拉网”,逐步推进,企图使我军难以机动和转移。对此,冀中军区决定留主力一部坚持中心区斗争,领导机关和主力大部乘敌之隙向外转移,摆脱合围。13日,军区机关率第27团等部转至滏阳河以东地区。各军分区机关和部队也陆续突围。坚持中心区斗争的部队,紧密依靠群众,利用地道,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敌在分区“拉网扫荡”未能捕捉到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后,即分兵追歼围至滹沱河以北的冀中军区部队;同时,调整部署,以第41师团接替已经疲惫的部队,准备继续对冀中中心区进行“清剿”。这时,冀中区党委和军区认为“扫荡”之敌撤退,遂于21日和22日令已转到外线的第6、第8、第9军分区的主力部队返回中心区,恢复根据地。23日,当第6军分区机关率主力一部由德石线以南回到深县以南地区时,即遭刚调入之敌41师团等部1.5万余人的合围。我军在李家角与敌激战数日,毙伤敌军400余人后突围。第8军分区率主力一部,由束城地区返回河(间)肃(宁)公路以南的西道口,28日,准备向南伸入深(县)武(强)饶(阳)地区时,遭敌重兵合围,经激战后,突出重围,但付出了重大代价。第9军分区率主力一部,由白洋淀地区南下,进到肃宁以西,得悉第8军分区机关及主力一部遭敌合围,随即返回白洋淀地区。面对敌之空前残酷的“扫荡”,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以连、排为单位与民兵、群众相结合,生死与共,依托村落,利用并改造已有的地道,构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与地雷战、麻雀战等斗争方式相结合,顽强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坚持在无极、定县之间赵户村的第7军分区第22团2个连,利用该村已构成的户户相通、片片相联,东西有干线、南北有支线,能藏能打、能防、能机动的战斗地道体系,并结合环村埋设的地雷200多处,在23天中,打退敌人4次大的进攻,歼敌300余人。5月27日,敌1000余人进攻定县东南的北疃村,该地抗日游击队依托地道,打退敌人的续进攻,后因弹尽无援,村子被敌占领,敌进村后向地道内施放毒气,由于地道没有经过改造,不能防毒,800余人惨遭杀害,造成“北疃惨案”。转至外线的部队,对敌之交通线和据点展开猛烈攻击,配合内线部队的斗争。第8军分区一部袭击赵扶、姚马渡、文安等敌据点,炸毁津浦路上两列火车。回民支队一部一度攻入交河、泊镇。第9军分区一部利用白洋淀的草荡、苇塘有利地形地物,伏击由任邱出动的敌人,并袭击安新县城。第10军分区一部袭则冬各庄,并一度攻入大城县城。6月初, 日伪军转入第3阶段“扫荡”。敌全面控制了冀中根据地中心区,转入全面“清剿”,到处搜捕我在原地坚持分散斗争的党、政、军工作人员,破坏抗日政权和群众组织,建立伪政权、伪组织,并大力建据点、筑公路、挖封锁沟。在此严重形势下,冀中区党委和军区,遵照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历次指示精神,于6月4日决定,以部分地方武装,实行高度分散,配合民兵就地坚持反“清剿”斗争,领导主力部队迅速转向邻区。上旬,第17、第18和第29团,先后经无极以北的贵子里和定县以南地区,冲破敌之重围,于7月初转至北岳区。接着,第22团和警备旅第1团等部也向邻区转移,6月9日,转移至深泽以北的宋庄时,遭日伪军2000余人围攻。该部即依托村落,构筑防御阵地,与敌展开村落战,打退了敌人连续不断的进攻,至下午3时,第1、第2道防御阵地全部被敌炮火摧毁,不得不撤到第3道防御阵地,继续顽强抵抗。经过30多次的反复争夺,歼敌400余人,终于把敌人驱出村外。黄昏后,敌停止进攻。该部遂乘夜暗胜利突围。第8军分区机关率部于9日拂晓转移至河肃公路南侧时遭敌合击,激战至午后,大部伤亡、失散,一部突围,于7月初转至山东根据地冀鲁边区。冀中区党委和军区率第27团于6月12日转至冀南根据地南宫,威县间的掌史村时,遭敌合围,激战后突围,至7月初转移到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警备第1团、抗大第2团、骑兵团及回民支队等部,也于7月初分别转移至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转到邻区的机关,部队,于9月陆续转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向邻区后,留下坚持斗争的干部、游击队和群众转入了艰苦的反“清剿”斗争。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日伪军1万余人,粉碎了敌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但我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敌据点增到1635处,公路增到6000多公里,封锁沟增到3000多公里,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2670多小块,形成“格子网状”,大部沦为敌占区,部分变为游击区。冀中军区部队减员46.8%,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受到很大破坏,群众伤亡和被掳走的共达5万多人,造成了“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从此,冀中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困难的阶段。
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在敌“扫荡”太行、太岳和晋西北地区时,预料敌将“扫荡”冀中,曾连续发出反“扫荡”紧急指示,要求冀中军民在精神上作好准备,并采取坚壁清野,划分活动区域,拟定分散活动方案,以及紧缩机关等措施。冀中军区司令部还于3月20日发出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总结了在对敌斗争中运用地道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经验,指出地道斗争对于坚持平原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动员群众自觉地投入这一斗争;要求构筑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联的四通八达的地道网;并提出了开展地道斗争的战术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冀中军民,根据上述指示,积极地进行了反“扫荡”准备。
5月1日, 日军开始第1阶段的“扫荡”,首先从边缘区开始,以第110、第26师团各一部“扫荡”潴龙河以北地区,以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扫荡”滹沱河以北地区,以独立混成第9旅团及骑兵第13联队“扫荡”德石铁路沿线以南地区。尔后,稳进稳扎,逐步增建据点,由边缘区向根据地中心区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等县压缩,企图聚歼冀中地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在日军“扫荡”开始后,冀中区党委和军区,于5月7日发出指示,确定以发动全民武装自卫,开展广泛游击战争,全面坚持根据地斗争为反“扫荡”方针,要求各部既要灵活、积极地打击敌人,又要避免与敌硬拼;要求主力部队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带领各地游击小组,分散坚持内线斗争,大部应迅速转向敌侧后,乘虚袭击敌人据点和交通线,策应内线部队的反“扫荡”斗争。
9日和10日,敌“扫荡”兵力增至2万余人,并封锁了环绕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献(县)中心区的滹沱河、滏阳河、德石路、沧石路,构成所谓“铁环阵”;在滹沱河与滏阳可沿岸的重要渡口建立了据点,并将滏阳河分段设闸,增高水位,使我军难于徒涉;在德石路和沧石路的重要路口增加了日军的驻守兵力,从而完成了对冀中中心区的包围圈,并开始向内压缩。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大部被迫退向中心区内。
5月11日, 日军转入第2阶段“扫荡”,企图把我中心区分割成4块,尔后进行“清剿”。当日, 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晋 (县)深(泽)安(平)地区;另以一部8000余人合围深县以南地区,12日, 日伪军又以1万余人合围深武饶安地区和深(县)束(鹿)边地区。每次合围,都以五六架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和轰炸扫射,地面部队则采取多梯队、多层次、大纵深的部署,犹如“拉网”,逐步推进,企图使我军难以机动和转移。对此,冀中军区决定留主力一部坚持中心区斗争,领导机关和主力大部乘敌之隙向外转移,摆脱合围。13日,军区机关率第27团等部转至滏阳河以东地区。各军分区机关和部队也陆续突围。坚持中心区斗争的部队,紧密依靠群众,利用地道,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敌在分区“拉网扫荡”未能捕捉到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后,即分兵追歼围至滹沱河以北的冀中军区部队;同时,调整部署,以第41师团接替已经疲惫的部队,准备继续对冀中中心区进行“清剿”。这时,冀中区党委和军区认为“扫荡”之敌撤退,遂于21日和22日令已转到外线的第6、第8、第9军分区的主力部队返回中心区,恢复根据地。23日,当第6军分区机关率主力一部由德石线以南回到深县以南地区时,即遭刚调入之敌41师团等部1.5万余人的合围。我军在李家角与敌激战数日,毙伤敌军400余人后突围。第8军分区率主力一部,由束城地区返回河(间)肃(宁)公路以南的西道口,28日,准备向南伸入深(县)武(强)饶(阳)地区时,遭敌重兵合围,经激战后,突出重围,但付出了重大代价。第9军分区率主力一部,由白洋淀地区南下,进到肃宁以西,得悉第8军分区机关及主力一部遭敌合围,随即返回白洋淀地区。面对敌之空前残酷的“扫荡”,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以连、排为单位与民兵、群众相结合,生死与共,依托村落,利用并改造已有的地道,构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与地雷战、麻雀战等斗争方式相结合,顽强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坚持在无极、定县之间赵户村的第7军分区第22团2个连,利用该村已构成的户户相通、片片相联,东西有干线、南北有支线,能藏能打、能防、能机动的战斗地道体系,并结合环村埋设的地雷200多处,在23天中,打退敌人4次大的进攻,歼敌300余人。5月27日,敌1000余人进攻定县东南的北疃村,该地抗日游击队依托地道,打退敌人的续进攻,后因弹尽无援,村子被敌占领,敌进村后向地道内施放毒气,由于地道没有经过改造,不能防毒,800余人惨遭杀害,造成“北疃惨案”。转至外线的部队,对敌之交通线和据点展开猛烈攻击,配合内线部队的斗争。第8军分区一部袭击赵扶、姚马渡、文安等敌据点,炸毁津浦路上两列火车。回民支队一部一度攻入交河、泊镇。第9军分区一部利用白洋淀的草荡、苇塘有利地形地物,伏击由任邱出动的敌人,并袭击安新县城。第10军分区一部袭则冬各庄,并一度攻入大城县城。6月初, 日伪军转入第3阶段“扫荡”。敌全面控制了冀中根据地中心区,转入全面“清剿”,到处搜捕我在原地坚持分散斗争的党、政、军工作人员,破坏抗日政权和群众组织,建立伪政权、伪组织,并大力建据点、筑公路、挖封锁沟。在此严重形势下,冀中区党委和军区,遵照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历次指示精神,于6月4日决定,以部分地方武装,实行高度分散,配合民兵就地坚持反“清剿”斗争,领导主力部队迅速转向邻区。上旬,第17、第18和第29团,先后经无极以北的贵子里和定县以南地区,冲破敌之重围,于7月初转至北岳区。接着,第22团和警备旅第1团等部也向邻区转移,6月9日,转移至深泽以北的宋庄时,遭日伪军2000余人围攻。该部即依托村落,构筑防御阵地,与敌展开村落战,打退了敌人连续不断的进攻,至下午3时,第1、第2道防御阵地全部被敌炮火摧毁,不得不撤到第3道防御阵地,继续顽强抵抗。经过30多次的反复争夺,歼敌400余人,终于把敌人驱出村外。黄昏后,敌停止进攻。该部遂乘夜暗胜利突围。第8军分区机关率部于9日拂晓转移至河肃公路南侧时遭敌合击,激战至午后,大部伤亡、失散,一部突围,于7月初转至山东根据地冀鲁边区。冀中区党委和军区率第27团于6月12日转至冀南根据地南宫,威县间的掌史村时,遭敌合围,激战后突围,至7月初转移到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警备第1团、抗大第2团、骑兵团及回民支队等部,也于7月初分别转移至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转到邻区的机关,部队,于9月陆续转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向邻区后,留下坚持斗争的干部、游击队和群众转入了艰苦的反“清剿”斗争。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日伪军1万余人,粉碎了敌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但我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敌据点增到1635处,公路增到6000多公里,封锁沟增到3000多公里,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2670多小块,形成“格子网状”,大部沦为敌占区,部分变为游击区。冀中军区部队减员46.8%,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受到很大破坏,群众伤亡和被掳走的共达5万多人,造成了“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从此,冀中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困难的阶段。
今日更新
-
同日 宁夏军管会成立
[2020-12-07]
-
9月26日 青海人民军政委员会成立
[2020-12-07]
-
9月25日 陶峙岳、包尔汉等率军政人员起义
[2020-12-07]
-
同日 国民党旗舰“长治”号起义
[2020-12-07]
-
同日 漳厦战役
[2020-12-0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