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奉安大典的举办
孙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孙中山生前遗愿,决定以南京紫金山为安葬地,灵柩一直......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6年国民党“二大”后,时局急剧变化,国民党经历了异常剧烈的分化重组。蒋介石地位继续上升,蒋介石、汪精......
编遣会议的召开与流产
1928年6月26日,蒋介石离南京赴北平。此行任务一是到西山碧云寺祭奠孙中山,二是与冯、阎、李等人协商军事善......
整顿内部与编遣计划的提出
北伐军占领京、津后,为表示军事结束,功成不居,1928年6月9日,蒋介石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军事会委员......
县制的改造和创建
根据孙中山的政制设计,“县为自治单位,省立于中央与县之间以收联络之效” [1] 。县在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中......
市制和特种地方军政制度的建立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分别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首都、人口在百万以上者及其他有......
省制和省政改革
“二次北伐”占领京津后,南京国民政府对省级行政区域作出调整。1928年6月20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会议,......
五院制的建立
五院制是孙中山对民国政制的重要设计。五院制并非五权分立,而是平行五院之间的分工。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
国民政府的组成
国民政府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最高领导机关,由国民政府主席和全体国民政府委员组成,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统率陆......
“训政”体制的建立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训政时期“实行五权之治”,即建立五院制国民政府的主张。会议关于《......
“训政”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第二次北伐告成,奉张政权倒台后,国民党依照孙中山《建国大纲》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
社会对国民党的观感
北伐时期国民党的革命精神虽不如共产党,却仍称得上是一个富有奋斗精神的革命党。有理想有志向的知识青年群......
国民党党员的社会构成
在西方议会政党体系中,党员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引人注目。党员除在选举中投下自己的一张选票外,并无其他特别的......
国民党组织规模与基础的变化
一般而言,一个政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出于维持其政权统治的需要,以及执政党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所具有的吸引力,......
清党对国民党的影响
1927年的清党中,国民党的自我创伤几乎不亚于共产党所受的打击。国共合作之际,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党团组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