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阳太昊陵

2024-01-28 可可诗词网-中国古庙 https://www.kekeshici.com

        小城淮阳,得益于人祖伏羲的恩德,而名扬四方。传说伏羲不仅在淮阳建都称王,而且还葬在这里。他的陵墓和宫式陵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众多的达官显贵和骚人墨客,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或游览观光,或谒祖朝圣。为此淮阳也变得神秘起来。淮阳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古称宛丘,又称陈。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六千多年之间,羲皇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劳作和征战。他们在这里创造了华夏的灿烂文化,使其成为一盏光辉灿烂的历史明灯。伏羲在此“作网罟,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琴瑟”;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淮阳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昊遗墟———宛丘:位于淮阳城东南四公里大朱庄东南角。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遗址曾被众多史书记载过。有人说这里可能是伏羲部落的龙都。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二百多座楚、汉墓葬,出土了越王剑等数千件珍贵文物。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初步认定太昊伏羲的传说是历史实事。
        画卦台:位于羲陵东南一里许的城湖中。占地约有十亩。四面环水,台高出水面约有两米。台前有白龟池,台上苍松挺拔,虬枝繁密。每当月明星稀,湖光跃金,鹤唳蛙鸣,犹如仙境。其意境像伏羲画卦的故事一样幽静而玄秘。
        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阳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与万亩城湖遥相呼应。羲陵全长750米,总建筑面积875亩。分为内城、外城、紫禁城三个部分。城垣高九尺,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流丹,楼阁掩翠,碑竭林立,华彩璀璨。整个建筑群,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各具格局。自南向北,依次可见午门、玉带桥、伏羲庙108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台、陵垣门、伏羲陵、蓍草园。如果十个建筑物的大门层层敞开,从午朝门外,可以直望陵墓。此景幽静深远,如诗如画,被人称作“十门相照”。陵园之内夹道而峙的古柏苍松、斑驳陆离的方砖古石,一草一木似乎都寓示着这里悠久而非凡的历史。
        渡善桥:横跨于蔡河之上的渡善桥,是一座古朴的单拱石桥,桥长25米,高10米,宽11米。当地人称之为“面桥”。是说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来到这里就已见到了“人祖爷”。“渡善桥”一说,是让善良的人们行走的;另说是不管什么人只要从渡善桥走过,一看到人祖庙,就会弃恶扬善,心地善良。步下石桥,即是太昊陵的第一大门———午朝门。门上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三个匾额。此门三间三门,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红门金钉,中门为九排九路,两侧均为七排九路。太昊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此庙按帝王规制建立。在875米的中轴线上,以午朝门为开端,到陵前共十门相照,九进院落。午朝门前东西建硬山式八字墙,左右所立石狮威武雄壮,护卫人祖。距午朝门东西各二十余米处,建有规制相同的东天门和西天门。据史载,午朝门前原有九龙照壁,唤来风雨,羲皇故都连年丰收。历经千年,照壁今已无存。过午朝门,依次穿过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和钟、鼓二楼,即是陵庙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统天殿。此殿,又叫“大殿”、“前殿”,在陵庙整个建筑群中最为辉煌。其位置居中,宏伟壮观,结构严谨,气势非凡。总面积为三百九十多平方米,高有十七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脊上装饰考究,中间有三节彩釉陶楼,楼下有一小龛,龛内方框雕刻“太昊伏羲殿”五个楷书大字。两边雕塑兽驮葫芦、二十八宿骑马武士。殿正门上,悬挂匾额众多,其中有“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象天地法”、“斯文鼻祖”、“一画开天”等匾额。明间檐柱楹联为“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殿内楹联有“后天地而生,朱圉犹堪寻圣迹;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此护灵墟”、“泄造化之机缄万世文章开易象;规山川之形胜千秋灵寝奠淮阳”等。“人根之祖”、“中国一人”、“教以人伦”、“万派一系”等匾额皆称颂之至。殿内设有“丈八神龛”,造形庄重,前额雕有“都宛丘、结网罟、养牺牲、作甲历、画八卦、定嫁娶、龙纪官、造琴瑟、葬于陈”九幅花纹图案。龛内奉太昊伏羲氏圣像:头上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殿前有月台,高七级,可容千人。月台两侧建有东西廊房和钟鼓二楼。距统天殿三十多米即是显仁殿。距显仁殿十余米即是太始门。太始门下为古城门式门洞,上筑高台,台上建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俗称“转厢楼”。寝殿内塑伏羲像,形态与统天殿内伏羲塑像相似。殿内竖有明正德八年的石碑一通,故此此楼又叫“御碑亭”。转厢楼后的紫禁城内便是伏羲的陵墓。陵墓四周植有苍松翠柏,陵上植有繁茂的白檀。陵高二十多米,周长一百五十多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树有一块巨型青石墓碑,宽三尺,高丈五,字迹或无或难以辨认,据淮阳县志载此碑文原为“太昊伏羲氏之陵”。相传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程完工,公众想请大文豪苏轼书写碑文,但到苏府之后,恰逢苏轼外出。苏轼有位才华横溢的小妹即史载之苏小妹。她恰来书房,见此油然大发书兴,以汗巾代笔,将“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一挥而就。羲陵之后是传说中的“蓍草园”,面积“方广八十步”。资料记载,蓍草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一米左右,羽状叶脉,夏秋间开白色小花。全草可供药用,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据说全国只有三处生长此草。除羲陵外,一是山东曲阜孔庙,一是山西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的晋祠。蓍草历来被公卿百姓视为“灵物”。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