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2018-11-11 可可诗词网-礼记 https://www.kekeshici.com

【注释】

语出《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敦厚,诚朴宽厚。

诗教:即以《诗》为教,是相对《书》教、《乐》教、《礼》教、《春秋》教而言。教,教化。

【赏析】

这是《礼记·经解》中,汉代儒家总结孔子的文艺思想时概括出的一种诗歌创作原则: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意思是:进入一个国家,可以了解其对国民教化的情况;如果民众为人处世温柔厚道,一定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经》内容性质和社会作用的认识和概括,孔子认为,《诗经》既有美刺讽喻的精神,又是温柔敦厚的,用它来教育民众,可以发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变得温柔、厚道,那一定是《诗》歌教化的结果。

诗歌既然有这样的社会功能,那么,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也应该做到温柔敦厚,以便能够教育人、感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温柔敦厚后来成为儒家关于诗歌创作的正统思想,其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作用,有“怨刺”精神,“以讽其上”,供儒家“入世”之用;二是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保持温柔平和的态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合于雅正,以委婉的词语寄寓讽谏的大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具有一种“中和之美”。所以,作为诗歌教化的要求,温柔敦厚归根结底是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使诗人遵从,写出不违反礼教的作品,以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到了后世,“温柔敦厚”除了诗教的伦理意义外,也被引申为艺术原则,如近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提出“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做到蕴藉含蓄,委婉委曲,内容上做到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直露浅显,这种创作主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温柔敦厚讲求“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创作以比兴等艺术手法含蓄地传情达意,微婉地讽喻。因此,对诗歌的形象性要求和表现手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到了清代,诗论家王夫之等人过分强调这一原则,甚至以此否定唐代白居易的诗歌,批评他大胆率白,不留余地,缺乏诗意,则不免有些偏颇了。

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在历代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