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2018-07-09 可可诗词网-刘方平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叹深宫内被弃嫔妃寂寞凄凉的诗。此诗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前二句用“金屋”的典故。言受宠遭弃的嫔妃,被幽拘于深宫,与世隔绝,孤独无依。“无 人见泪痕”五字,可作双重理解:一是她独处一室,面对黄昏日落,无人陪伴,只能以泪 洗面;二是她处于孤寂环境中,纵然落泪,也无人看见,无人同情。此二句写被弃嫔妃 的生活,寂寞凄凉,多么可悲! 后二句由室内转写庭院,室内已见孤独,而晚春季节,庭 中更为空寂,更见悲凉。“梨花满地”,颇有象征意味,象征人的命运,是遭弃嫔妃的影 子。此言暮色中又见花事阑珊,能不伤春而悲痛潸然?诗人写暗室,写落日,写黄昏; 又写空庭,写春晚,写落花,这样反复渲染,层层烘托,使人深深体会到一种女性复杂的 心理和细腻的感受。此诗写景清丽,笔致纤柔,触感细腻,处处散发着女性的气息。结 句描写的花落景象更是深宫弃妇黯淡心境的观照,使人感到尤为凄清悲凉。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 chūn yuàn 》 
    《 春   怨   》 
    .[ tánɡ ]. liú fānɡ pínɡ.
    .[ 唐   ]. 刘  方   平  .
    shā chuānɡ rì luò jiàn huánɡ hūn , jīn wū wú rén jiàn lèi hén 。 
    纱  窗     日 落  渐   黄    昏  , 金  屋 无 人  见   泪  痕  。 
    jì mò kōnɡ tínɡ chūn yù wǎn , lí huā mǎn dì bù kāi mén 。 
    寂 寞 空   庭   春   欲 晚  , 梨 花  满  地 不 开  门  。 
  • 《春怨》
    .[唐].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纱窗日暮渐黄昏,纱窗外红日西沉渐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金屋内无人见她满面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庭院空寂黯淡春色已渐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只见梨花满地紧闭着宫门。
  • ①金屋:极言宫殿的华丽。汉班固《汉武故事》载:汉武帝为太子时,长公主 欲以女配帝,问曰:“阿娇好否?”帝曰:“好!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阿娇失 宠,被幽拘长门宫。

    ②不开门:因无心观赏那快要消逝的春光,而房门紧掩。
  • 回观全诗,紧紧围绕“怨”情展开,首句先渲染气氛,二句直陈怨意,由 于有了前句铺垫,所以二句的直陈毫不突兀且更显可怜。三、四句用暗合 呼应写景,层层加深加重怨情,又能出之以温婉,应该算是宫怨诗中的“正 格”(即“温柔敦厚”的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此等诗往往是诗人借以自抒牢骚,有所讽示。此诗 大概是刘方平不遇时之叹。”(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宫怨、闺意一类 题材确实常被诗人用来“自抒牢骚,有所讽示”,非常出名的一例是唐人朱 庆馀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是投帖行卷以期援引之诗,却全用 儿女事。既然唐诗有此风,论者以为这首《春怨》也是自我感怀的作品亦 有其合理性。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刘方平,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他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留下的几首小诗却写得独具一格,颇有功力。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
     
        一首诗如同一首乐曲,必须要有调子。列宁说过:“没有调子算什么诗呢?它们达不到人的心灵”(转引自1961年1月21日《文汇报》)。所谓调子,是指作品的内在声音,即灌注于作品中的能够触动读者心弦,引起共鸣的感情。这关系到艺术感染力的问题。诗贵情,情贵真,没有真情,哪有诗意,也就不可能走进读者的心灵。刘方平的《春怨》,写得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情喷满纸,确是动人肺腑的。
     
          诗人从怨春的角度来写宫怨,哀婉凄绝。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就给人以夕阳西下,夜幕将垂的精神重压。“纱窗”,把入目的视野,缩小到室内,能使人预感到在这里有什么文章要做了。“渐”,有时间在过去的动觉,似乎天色越来越暗。紧接着, 一读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以泪洗面的宫人。“金屋”,用汉武帝初宠陈皇后(小名阿娇)的典故。汉武帝小时,姑母抱置膝上,问:“儿欲得妇否?”汉武帝指着姑母的女儿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陈皇后后被弃长门,过着幽禁的凄凉生活。“金屋”,住这里是冷宫的借代。失宠的宫人,没有了宠幸之盛,没有了宴歌之娱,她囚居孤室,无人作伴,伤心落泪却没谁看见, 也就是说,连同情怜悯她的人也找不到。“泪”而有“痕”,暗指哭的时日久了,她陷入在天地长久有时尽,此怨绵绵无绝期的万分悲痛之中。室内沉寂得象与世隔绝似的,那室外又是怎样呢?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第二句意思的铺延,是说整个的庭院空荡荡地不见一个人影,没有一点儿活气,加上是暮春季节,没有绽开的繁花,没有生命的欢乐,这是什么地方啊!“春欲晚”的“欲”字下得好,说明春将消逝,包含着宫人有怨春归去的愁怅之情。她挽不住春天移动的脚步,叹恨不已。人们总是把春季比作人的青少年时代。“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她会由花事已尽,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这就为她的泪水之所以无语倾泻, 乃至久而留痕,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印证。
     
             结句“梨花满地不开门”,进一步衬托了失宠宫人的怨春情绪。已不是春风一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了。辞春的梨花,四散飘零,遍地皆是,这会引起种种的恼人情怀。诗人将人物的感情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意兴萧索,透露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宫人缠回的凄苦。
     
          全诗色调灰冷,富有象征意蕴,以“日落”推出“黄昏”,以“春欲晚”示现“梨花遍地”,作为女主人公身世命运的形象写照,使景情化, 又使情景化,递邅交迭而不见迹象,颇为难得。另外,“泪痕”的“无人见”,庭空门掩,应合了女主人公的心境,写尽了她的衷曲与酸楚,象弹琴有弦外之音, 如吃橄榄有回甘之味。
     
  •  
        刘方平一生隐居不仕。他的诗在当时不很出名,但却有几首咏物写景之作,写得清新、自然、深邃、隽永,独具 一格,颇受读者的欢迎。《春怨》就是其中的 一首。
     
         《春怨》是写深居宫院的少女,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悲凉、凄苦的生活及由此所产生的怨情。
     
        “纱窗日落渐黄昏”一句,是写时间之晚。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室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淡了。诗人从日落渐黄昏写起,使整个环境笼罩在暮色的气氛之中,给人增添了凄凉的感觉。接着,诗人摇出特写镜头,由室外写到室内,引出室内独居之人:“金屋无人见泪痕”。这一句是写怨人之苦,是全诗的中心句。句中的“金屋”,典故出自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 ’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 ‘阿娇好否? ’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原为汉武帝宠爱陈后主的故事,后指娶妾谓之“金屋藏娇”。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自然是幽闭深宫中的少女。
     
        少女面对幽闭的深宫,在日落纱窗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自然要悲伤、落泪了。“泪痕”二字,点明其垂泪之久,悲伤之深。少女为什么满脸泪痕,诗人未有交待,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少女悲伤、怨情的缘由:是怀念远方的情侣,还是失宠之怨情? 这里,诗人仅用“泪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上两句从时间之晚,深宫之静寂,交待了日落后环境幽暗、凄凉之特点。如果诗人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何高明。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以下二句中,为我们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寂寞空庭春欲晚”一句,是写季节之晚。由上句的时间之晚,引伸到季节之晚,从时间布局看,诗人进一步深化和开拓了诗的意境,使悲凉、凄惨的环境又增添了更加浓重的色彩。本来,少女在日暮渐黄昏的时刻,独处深宫大院之中,孤寂一人,是够伤心的了,而庭院之中杳无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再加上花事已到晚春时节,所以,少女就更加伤心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的构思不落俗套,非常巧妙。它既是上句“春欲晚”的补充和引申,又是少女所处环境寂寞、凄凉至极的真实写照。时令到了
     
          暮春,自然是满地落花,诗人没有写少女面对满地梨花如何伤感,而是选取孤寂而散发着凄凉的晚春为背景,进 一步烘托了环境,从孤寂中反讨少女的悲伤、忧怨的情绪。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和创新,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洞察能力,这也正是诗之感人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烘托环境,深化诗的意境。诗中,既写了日落,又写了黄昏,使所写环境笼罩在更加昏暗之中;写了春晚,又写了落花,使春色荡然无存;写了金屋无人,又写了庭院空寂,重门深掩,把昏暗、寂寞的客观环境层层渲染、反复勾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诗中少女的怨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        这首春怨诗并非写 一般人之春怨,因二句有“金屋” 一词,一般唐诗用“金屋”,不是 用来形容天宫之富丽,就是借用 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来指代 皇帝的深宫。此诗显然写的是 人间事,所以显然是一首宫 怨诗。
     
         唐人宫怨诗不乏佳篇,如元 稹的《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 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像这样一类宫怨诗,除了表现宫女 的寂寥外,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美好青春孤独流逝的同情。就主题 而言,刘方平这首诗并无特出之处,其长处还是在取景遣词以造意上,而 这也正是诗人所擅长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并未点出女主角,仿佛一间空屋,任斜阳洒 落在窗纱上。从日落到黄昏,其实时间不长,但这里用“渐”字串联,仿佛 中间经过漫长的时光一样,这就不是物理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了。所 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却写出了人内心的活动,还是暗点出主角来,这 正是不写而写之妙。
     
       二句才点到人,但也没有正面写。本来是主人公独坐垂泪,却要写 “金屋无人见泪痕”,又是曲笔。且佳人之寂寞,连一见泪痕之人都不得, 这是“进一层”的写法。而金屋佳人为何流泪,前二句还看不出来,到了 三、四句才有交代。原来是因为空庭寂寞,不仅如此,又一个春天即将过 去,韶华易逝,容颜易老,却又无计留春,怎不叫人伤悲?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同时对前句“寂寞空庭春又晚”和二句“金屋 无人见泪痕”形成呼应,使主人公悲凄的心情得到进一层渲染。因为晚 春,所以梨花会落,又因为是空庭,所以才会满地花瓣,无人踏乱,这是与 第三句相呼应;无人前来,所以不必开门,这是呼应第二句,同时梨花满地 的意象又容易让人联想起“泪痕”斑斑的场景,虽然不是直接以梨花比喻 泪水,但因为形成对应,产生了联想暗示,便带来充分的美感。把梨花与 泪联系起来,在此前的诗歌中还不多见,刘方平创造性地将二者用作对照 呼应,直接启发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 枝春带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