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2018-06-07 可可诗词网-刘禹锡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为怀古抒情诗,《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人站在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抚 今追昔,沧桑之感涌上心头。遥望当年:桥上一对铜质朱雀闪闪发光、栩栩如生, 朱雀桥边熙熙攘攘,行旅繁忙;乌衣巷口,衣冠往来,车马喧嚣,王侯府第富丽堂皇。 可如今,放眼望去,野草丛丛、野花点点,桥边衍生,自长自灭,行人稀落,一片荒凉; 小巷深暗,一抹斜晖,日薄西山,寂寥惨淡。

      这时,悠然怀古的诗人,按照俗套的写法,可能要问“乌衣巷有何人住,回首 令人忆谢家”之类的话了。出人意料之外,诗人望着在朱雀桥、乌衣巷上空翩翩而 舞的飞燕,灵机一动,写出了怀古绝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在王谢权门高高厅堂檐檩之上筑窠的燕子,不可能活到五百年,但谁又能否定 它们不是传宗接代的新燕呢?它们的祖先,就是当年繁华无比的朱雀桥和乌衣巷的 见证者。可今天,乌衣巷历经六朝变迁(当然包括战火之乱),房屋已经不是当年 宰辅的华厦大院,房屋里住的人也不可能是贵族王公的子孙后代,而是寻常百姓。 冬去春来,无可奈何,新燕们只有顺应历史的变迁,飞入寻常百姓家筑窠生息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wū yī xiànɡ 》 
    《 乌 衣 巷    》 
    .[ tánɡ ]. liú yǔ xī.
    .[ 唐   ]. 刘  禹 锡.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 wū yī xiànɡ kǒu xī yánɡ xié 。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jiù shí wánɡ xiè tánɡ qián yàn , fēi rù xún chánɡ bǎi xìnɡ jiā 。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寂寞地开花,乌衣巷口惨淡的夕阳斜挂。当年王谢华堂前的燕子,已飞入平常的百姓人家。

    【翻译】
    今译
    萧瑟的野草
    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
    一抹惨淡的残阳
    洒在乌衣巷。
    燕子呀,你们昔时
    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
    今日呀,飞进了
    寻常百姓人家
    那低矮的房梁。
  • (1)乌衣巷:为秦淮河南,离朱雀桥边不远的金陵名巷。原本是东吴兵营,因兵士皆穿乌衣, 故名“乌衣巷”。东晋初,王导和谢安等豪门大族居住此地,乌衣巷故又成豪宅居地 的代名词。
    (2)朱雀桥:建于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故又名“朱雀航”,为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年间所建, 一直为东晋及以后四个小王朝豪门贵族游玩的地方。
  • 【集评】 明·唐汝询:“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唐诗解》)
    清·吴瑞荣:“寄兴幽渺,与子美此曲天上同工。”(《唐诗笺要》后集)
    清·施补华:“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清·何文焕:“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四溟》云:‘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占金成铁矣。”(《历代诗话考索》)

    【点评】 《金陵五题》皆咏六朝兴废事,此篇兴寄之深微,可与《石头城》诗媲美。古人说:“七言绝句,贵言微旨远,语浅情深,如清庙之瑟,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观于此诗,实当之无愧。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六朝是一个风流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多变的时代。多少豪杰英雄、佳人才子意气风发, 演出了无数动人美丽的故事, 可又都如流水般转瞬即逝。历史似乎在这里显得特别无常, 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在古代咏史诗中, 六朝几乎成了 一个专题, 去此不远的唐代, 更加记忆犹新, 反复吟哦。仅刘禹锡就写过 《石头城》、《台城》等好几首。而这首 《乌衣巷》,则为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名篇。
     
        南京(旧称金陵),是六朝一脉相承的建都之地;朱雀桥,就横跨在南京城远近闻名的秦淮河上。这儿白天车水马龙,夜来笙歌萦绕, 自是王公贵族、名商富贾的好去处。乌衣巷,正位于朱雀桥南端河岸,更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之勋王导、宰相谢安等权倾天下的朝廷重臣,都居住这里。乌衣巷即因谢家子弟皆身着黑衣而得名。想当年, 乌衣巷高楼深院, 衣冠往来, 车骑雍雅, 一派豪华。然而, 曾几何时, 虽然谢安谢石能在淝水大败前秦符坚的军队, 东晋王朝却很快在争权的杀伐中灭亡了。经历过往日的繁华与峥嵘,此刻,这两个紧紧庇连的地方显得特别宁静。诗人起笔就描绘了它们春日黄昏的景象:野草闲花寂寞无赖,长满了桥边巷口, 夕阳则一任最后的斜晖向它们缓缓地告别。春天, 暗示着往日的辉煌岁月, 可残阳照耀, 野草正诉说着今日的破败。从形式说, 这两句诗不仅色彩鲜明, 意象生动, 而且对仗工整, 语句精炼。朱雀桥对乌衣巷,野草对斜阳,花(动词,开花)对斜(动词,斜照),野草花与夕阳斜互文,两物皆指两地,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
     
         更有诗味是后面两句。这时如果作者直抒胸臆,纵有多么深刻,也难免言尽意止,犯名诗家之大忌。然而作者的神来之笔,点化几只归巢的飞燕,把诗的意境染衬得如此丰厚深邃,难怪令白居易“掉头苦吟, 叹赏良久” 了。
     
       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并不因人世的沧桑而变更,它飞越过历史的春秋,王谢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楼宇已变成了普通百姓的低矮房舍。其实,一只燕子无论怎么长寿,也不过数年,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早已不可能是王谢堂前的燕子了。不过在想象丰富、慷慨良多的诗人看来,这燕子确实飞越了人间的历史。它默默无闻,似曾相识,摆脱了今昔变迁的对比, 成为历史的证物。它与过去将来同在。
     
        能超越历史的或许还有寻常百姓。他们也默默无闻地生息着,云舒云卷,花开花落,权贵豪门的兴替盛衰,全不与他们相干。大浪淘尽泥沙、黄土掩过风流,生活最终还属于他们。你看,燕子不是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么?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常爱触物起情,追昔怀古,把流逝的历史转换到现实的空间中进行观照,从中体会许多生活的深层意味,并由此溶进他们的心境和诗境。刘禹锡这首咏史诗,所以能超越历史,赢得历代无数读者的共鸣, 其奥秘魅力也就在这里。
  •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 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 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 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 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 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 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 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 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 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 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 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 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 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 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 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 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 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 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 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 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 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 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 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 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 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 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 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 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 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 心和丰富的想像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 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 起读者的想像,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 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 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 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 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  
         这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是前一首的姊妹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三国吴时于此置乌衣营,以兵士服乌衣而得名。东晋时,王、谢诸望族聚居于此。《舆地纪胜》说: “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乌衣巷,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些煊赫一时的门阀士族的没落。
     
        这首诗还是从写景入手,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客观景物表达诗人所要暗示给读者的主观感情。朱雀桥,是朱雀门外的古浮桥,横跨秦淮河,一名朱雀航。自晋太宁二年(324)以后,航以船舶连接而成,长九十步,宽六丈,在秦淮河二十四航中最大,又在都城正南,故亦名大航、南航。起句点出“朱雀桥”,巧妙地借其邻近乌衣巷的地理位置引起读者的历史联想。昔日桥上之车马喧阗,行旅繁忙,冠盖往来,熙熙攘攘,无须再着一词,自在读者意会之中。然而此桥隋灭陈后废去,到作者写此诗时,已有二百多年了。二百年后的朱雀桥边,只有芜杂的野草和星星点点的不知名的小花,在此滋蔓。如果此桥尚在,人来人往,桥边是不会长满野草的;只有桥去之后,行人罕至,才致野草丛生。它们自生自灭,花开花谢,点染着荒凉冷落的环境。“朱雀桥边”与“野草花”搭配,一起一落,一热一冷,使读者不免产生一种历史的失落感。二句写到“乌衣巷”,但这前朝贵族聚居之处此刻已夕阳西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历来是衰败的象征。古老的街道,笼罩在苍凉的落日余辉中,给人以萧条、荒凉之感,教人怎么也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车马填闉,人声鼎沸,豪族聚居,倾半天下的地方。“夕阳”与“野草”呼应,悲凉、寂寥、惨淡的氛围愈益浓重。第三句中归巢燕子的出现,似乎又给画面带来一点生意。《江南通志》载: “晋王、谢故居,旧有堂,额曰‘来燕’。”诗人也许是由这里产生的联想吧。燕子而是“王、谢堂前”的,可见旧主人之声势煊赫;王、谢大族如能象这代代相传回归故处的燕子,则真是家族鼎盛绵延不绝了。而如今又到了燕子归巢的时节,昔日之“来燕堂”又在哪里呢?第四句峰回路转,亮出全诗主旨: “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依旧归巢,旧屋却已易主——昔日王、谢之“来燕堂”,如今已变成普普通通的民居了。这第四句是全诗的归宿,其中包藏着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昔与今,盛与衰,历史与现实,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水乳交融在一起,历史板块撞击时迸发出的火花在这里凝冻、沉积。貌似平淡的诗句,却隐括了内涵丰富的内容,从中可以聆听到巨大的盛衰剧变下诗人心灵的颤音与和鸣。
     
         这首诗写的是春景。野草开花、燕子归巢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但诗人笔下之破落衰败的乌衣巷,却与春天应有的富丽景象不符,更与江南春景极不协调。诗人正是通过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前燕与野草花、夕阳斜、百姓家的鲜明比照,将升沉变替、人世沧桑等重大历史变迁用反衬暗示给读者,让读者从中去领略它的深刻涵义。本诗写的虽是王、谢两家的没落结局,但它的典型意义却远远超出了这两个家族的盛衰,而寓有封建社会中整个贵族阶级的必然命运在内。对于日趋没落的中唐统治阶级来说,更具有引古鉴今之讽刺意味。此诗一出,不胫而走,名家击节,风闻海内,其根本原因当在于此。
     
          不言王、谢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唐汝询《唐诗解》)
     
        此诗是梦得叹当时执政贬抑梦得者今安在乎?……乌衣巷口旧时甲第连云,堂前燕子竟以为泰山之靠。王、谢既以门第相高,而燕子之眼眶亦大,百姓人家不敢望燕子之影,何况作巢垒于其家哉。何意王、谢之堂已毁,旧时燕子无有栖泊之处,但是人家檐前便去垒泥哺子。可怜可悯。言百姓家,已大为燕子不堪,又加“寻常”二字于其上,则为燕子旧时主人何堪?故知不是扫燕子之兴,是扫王、谢之兴;王、谢之兴为何去扫他?盖欲扫当时执政之兴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一)
     
          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沈德潜《唐诗别裁》)
     
          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施补华《岘佣说诗》)
     
          朱雀桥、乌衣巷皆当日画舸雕鞍、花月沉酣之地,桑海几经,剩有野草闲花与夕阳相妩媚耳。茅檐白屋中,春来燕子,依旧营巢,怜此红襟俊羽,即昔时王、谢堂前杏梁栖宿者,对语呢喃,当亦有华屋山丘之感矣。此作托思苍凉,与《石头城》诗皆脍炙词坛。(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