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2018-06-11 可可诗词网-孟郊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孟郊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为人性格耿介,拙于生计,一生穷 愁潦倒。其创作,也以啼饥号寒哀穷叹困者居多,表现出愤世疾俗 的思想感情。在艺术风格上,力求新颖、奇警,善于用简短的篇幅 表现深刻的体验,极受韩愈推崇,后人因而并称韩、孟。
 
   《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篇名。传世者有孟郊、顾况等人的 作品,孟郊的这一首,更是世代传诵,脍炙人口。
 
   此诗题下作者自注云:“迎母溧上作。”说明是他中进士、任溧 阳尉时所作。前四句,通过慈母缝衣送别的典型情景表现了崇高 的母爱,可以唤起一切游子和曾经是游子的人的深沉回忆。诗中 所写与读者的回忆相补充、相结合,慈母的音容便浮现于眼前。作 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迎接母亲到溧阳尉任上去奉养,算是在报答 母亲;但当想到他以前多次远行、慈母多次“临行密密缝”的情景, 便觉得慈母之恩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于是灵感的火花突然 闪现,写出了动人的结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 小草的嫩芽;“草”前着一“寸”字,言其微小。“三春晖”,春天的阳 光。春季包括阴历正月、二月、三月,依次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合 称“三春”。“春”前着一“三”字,言其绵长。以“三春晖”比喻母爱, 以“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比喻子女报不完慈母的恩情,使得前面 所写的慈母形象更其鲜明,更其崇高。
 
     刘须溪评此诗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 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yóu zǐ yín 》 
    《 游  子 吟  》 
    .[ tánɡ ]. mènɡ jiāo.
    .[ 唐   ]. 孟   郊  .
    cí mǔ shǒu zhōnɡ xiàn , yóu zǐ shēn shànɡ yī 。  
    慈 母 手   中    线   ,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ɡ mì mì fénɡ , yì kǒnɡ chí chí ɡuī 。  
    临  行   密 密 缝   ,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 
    谁   言  寸  草  心  , 报  得 三  春   晖  。 
  •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 】 慈祥的母亲一针一线,亲手为离家远游的孩子缝制衣服。要分别了,为了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一针针密密地缝,是担心孩子不能及时归来。谁说像小草一样的儿女之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的深厚博大的母爱呢?

    【翻译】
    慈母手中的针线,
    化作游子身上的征衣。
    记得那是临行前,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呵!缝得针脚密密,
    也缝进了母亲爱子的心意,
    ——母亲在担心,她的儿子
    延迟归期。
    唉!谁说那阳光下的小草,
    能报答春光的沐浴?
     


  • ①游子:客居外乡的人。 
    ②“慈母”二句:是说慈母手中的针线,缝制的是将要远行的儿子的衣服。 
    ③“临行”二句:说母亲把儿子的衣服缝得结实而又结实,怕的是儿子在外乡耽搁很久,以致损坏了无人缝补。 
    ④“谁言”句:谁说短短的小草的心,意指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寸草喻儿女。 
    ⑤三春晖:三春,春天三月;晖,阳光。三春晖指慈母的恩惠。
     
  • 【集评】 宋·曾季狸:“孟郊、张籍,一等诗也。唐人诗有古乐府气象者,惟此二人。但张籍诗简古易读,孟郊诗精深难窥耳。孟郊如《游子吟》 《列女操》 《薄命妾》 《古意》等篇,精确宛转,人不可及也。”( 《艇斋诗话》)
     
    宋·刘辰翁:“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 ( 《唐诗品汇》卷二十引)
     
    宋·国材:“游子思家作古易,思亲作古难,此直似琴操,是摹古大手。”(《孟东野诗集》 明凌蒙初刻本)
     
    明·钟惺: “仁孝不言,自然风雅。” ( 《诗归》)
     
    清·贺裳:“贞元、元和年间,诗道始杂,各立门户。孟东野最为高深浑厚,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载酒园诗话又编》)
     
    清·吴乔: “诗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东野《列女操》《游子吟》等篇,命意真恳,措词亦善。” ( 《围炉诗话》卷二)
     
    【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统笺》载比诗下有“自注迎母溧上作”数字,《全唐诗》亦沿之,于题下注“迎母溧上作”,因而一般认为此诗为孟郊任溧阳县尉时所作。然而宋刻孟东野诗集俱无题下数字,令人生疑。细味此诗内容,当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与孟郊迎侍溧上之事不甚相合,故疑此诗大概为诗人早年离家游宦时作。孟郊《游子吟》这类诗,最得古乐府的精神,辞淡而意远,语平而具婉转变化,以极平淡的言语,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写得如此真切动人,确实命意真恳,性情敦厚。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孟郊,父早丧,奉母而居,家境贫寒。直到四十六岁才得及第。只作过一任县尉。这首《游子吟》,《全唐诗》在本诗题下有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迎母时忆及母子昔日将分别时的场景,方作此诗。
     
       还需要了解的一点是:有这样一种民间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儿子又要告别母亲远走他乡了。母亲还在没日没夜地赶做活计。她飞针走线,正缝着要远走他乡的孩子身上的衣服。这是怎样的一颗慈母心啊! 孩子就要远行了,她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地精心缝制,她是怕孩子飘泊在外边迟迟不归啊! 一针一线寄托着慈母的深情。这种深情是阳光,是整个春天的阳光。这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给万物带来生机,这是何等的无私和伟大? 那微细小草的一点点绿意怎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的太阳光辉呢? 对于三春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这首诗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慈母之爱。在母子即将分别的痛苦时刻,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诗人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手中线”和“身上衣”是两件极平常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描写构成了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一针一线寄深情,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真挚的感情,是一片爱的纯情。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谁说那小草的一点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里太阳照临的恩惠? 形象的比喻、悬殊的对比使全诗的诗意得到了升华。
    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格调淳朴素淡,而诗意浓郁,感人至深。
     
     
    ·思考题
    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很普通的诗句你能做什么联想?
     
  •  
      《全唐诗》这首诗题下有一个小注:“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 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卑微的职务。 若依这个小注,那么该诗应作于其居官溧阳迎接母亲而作。但全诗分明 是写儿子出门远游,临行前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儿子有感而作。看来这 个小注不是很可信。
     
      母爱普通而伟大,表现在很多方面。诗人独具匠心,选取母亲为游子 缝制衣衫这一极平常而又最足以表达母子之情的场景加以刻画。开头两 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即线和衣。这 两句虽然是并列和相互独立的,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慈母”深爱即将 远游的儿子,手中之线必然要缝游子身上之衣,把母爱一针一线地密织在 游子的衣衫上,为诗情的逐步升华蓄势。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母亲的动作和心理。 母亲担心儿子在外无人照料,衣单身寒,所以要密密麻麻地缝,缝得结实, 以免儿子有线绽衣穿之苦。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这细致入微 的动作流露出来。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尚未出门,母亲已担心 其长久不归,盼望其早日归来。这两句还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即家里有 人远行,母亲或妻子要为远行者做衣服,而且要做得针脚细密,否则远行 者的归期就会延迟。江浙地区至今仍有这种说法。行前的此时此刻,老 母一针一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凝结着母亲对儿 子的无限疼爱和深情。
     
      前四句是直叙母爱,末二句则是前四句的升华。诗人以“寸草心”比 喻儿子的一点孝心,以“三春晖”比喻母爱的温暖,以小草不能报答春光照 临的恩,比喻儿子永远报不尽母恩。以前的诗人多是用春草来比喻离情 别恨,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相思若烟 草,历乱无冬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人却用来比喻人世 间母子的真挚情感,从而使这首诗跳出了小己对慈母的感激之情而具有 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语言质朴真切,比兴形象生动,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 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宋刘辰翁评之为:“诗之尤不朽者。”(《评孟东 野集》)清贺裳称:“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载酒园诗话又编》)虽然他们是从儒家忠孝的观点来品评的,但也可见 这首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普天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 念,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  
       孟郊诗现存三百多首, 从来选诗的人对他的诗都没有一致的选录标准, 因此也就没有公认的代表作。这首 《游子吟》是很多选本都选的, 原因在于它 “简炼超拔,古味盎然,几乎一字千金。”( 《诗法萃编》)它成功地把慈母疼爱游子之情和游子感激慈母之心融汇贯通在短短的六句诗、三十个字中,生动地传达出了母子间无可比拟的、深挚的骨肉之情,歌颂了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母子之爱。
     
     《全唐诗》这首诗题下有一个小注 “自注,迎母溧上作。”说明此诗是孟郊任溧阳尉时迎接他母亲而作。但看诗意却不对头,诗意分明是儿子出门旅游, 临行时母亲为他缝制衣服, 儿子有感而作。所以,看来这个注不很可信。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以情动人。诗人选择了最普通、最细微、但却是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景和物来加以渲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两个并例的偏正词组, 主词是“线”和 “衣”。“线”和 “衣”本是寻常的东西, 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不寻常之物。因为诗里的 “线”和 “衣” 已经都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沾染了浓厚感情色彩的 “线”和 “衣”。这“线”里凝结着母亲对儿子丝丝缕缕、刻骨铭心的挚爱,凝结着母亲对于即将远离的儿子那 “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思,也凝结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依恋之情。母亲把自己的深情和祝福,一针针、一线线缝进了儿子的衣衫。她简直愿意变成一件衣衫,牺牲自己为儿子抵挡风寒,为儿子带来温暖。而常年颠沛流离、窘困潦倒的游子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衫,刚好象母亲温暖的双手每时每刻都在抚摸着他那困乏的躯体,爱抚着他那颗饱受沧桑的心。正因为诗人一生仕途失意、穷愁潦倒,所以诗人更能体会到母爱的真挚无私,感受到母爱的温馨无比,从而写出了这样意味隽永、催人泪下的名句。
     
      三、四两句从来没有注解,这里隐藏着吴越乡间的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缝制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所以在母亲 “临行密密缝”的这个动作中既带着无可奈何,又更多地流露出慈母的情怀,母亲当然不希望儿子离开自己身边,但为了儿子的前程却不得不让他、甚至劝他外出闯荡。而儿子还未出门,母亲却已经计算着他的归期,盼望他能早日归来。这就是慈母的情怀,“临行密密缝”的原因正在于“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慈母痛惜儿子的柔肠爱心,令人为之唏嘘。诗人笔下的母亲没有痛哭,也没有叮咛儿子早归;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片爱的深情却从母亲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倾泻出来,唤起天下儿女对母亲多少深情的怀念和感激。
     
       诗的最后两句用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作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游子难报慈母所给予的厚爱,因而感到深深的歉疚。“寸草心”指儿子的一点孝心,“三春晖”则比喻母爱的温暖。诗人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含义更加深刻,感慨更见恳切。而且这两句诗把前面四句的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的共性, 从而使全诗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这首诗,刘须溪评之为“诗之尤不朽者。”(《评孟东野集》)它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工巧的雕琢,然而却清新流畅, “诗从肺腑出”,(苏轼《读孟郊诗》)表现了一片浓厚真挚的纯情,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