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2018-06-14 可可诗词网-宋之问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写自己逃归接近故乡时复杂心情的诗。宋之问谄事武后的男宠 张易之,被贬泷州,是罪有应得。后来,他从贬所逃归,经过襄阳附近,写了此诗。此诗 写得尤为精彩,故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首二句是追叙。诗人言自己流放岭南, 遥阻山川,断绝音讯,历时久远,道出了在偏僻荒蛮之地的孤独、苦闷和凄凉,道出了对 家乡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断”字,言贬所与世隔绝的处境,何其孤寂! “复”字,言度日 如年的时间,何其久长! 一句话,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难以忍受也。后二句抒情。“汉 江”,离之问的家乡还很远,说“近”,是就心理上的感受而言。

      一般说来,“近乡”应“情 更切”,为何“近乡情更怯”呢?诗人遭贬,音讯断绝,既思念家人,又担心其命运,怕他 们受牵连而遭不幸。故有想见家乡又怕见家乡、想见亲人又怕见亲人的矛盾心理。一 个“怯”字,就把他担心、忧虑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因此,“情更切”变了 “情更怯”,“急欲问”变了“不敢问”。这是特殊情况下真实心理活动的反映,也是心理 矛盾发展的必然。此诗书写痛苦的矛盾心理,是真实生活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和普遍性。能触发人的审美意识,引发感情的共鸣。此诗精短,容量较大,极有情致, 耐人寻味。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 dù hàn jiānɡ 》 
    《 渡 汉  江    》 
    .[ tánɡ ]. sònɡ zhī wèn.
    .[ 唐   ]. 宋   之  问 .
    lǐnɡ wài yīn shū duàn , jīnɡ dōnɡ fù lì chūn 。 
    岭   外  音  书  断   , 经   冬   复 历 春   。 
    jìn xiānɡ qínɡ ɡènɡ qiè , bù ɡǎn wèn lái rén 。 
    近  乡    情   更   怯  , 不 敢  问  来  人  。 
  •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逐句翻译】

    岭外音书断,在岭南与家人音书隔绝,
    经冬复历春。流放中捱过冬日又经春。
    近乡情更怯,渡汉水近故乡情更胆怯,
    不敢问来人。低眉不敢问遇见的熟人。
  • ①汉江:即汉水。长江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
     
    ②岭外:岭南、 岭表。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即今之广东、广西。沈佺期《岭表逢寒食》:“岭外迟寒食,春 来不见饧。”
  • 【集评】 今·郑振铎:“沈、宋的五七言绝句,佳作甚多。宋之问贬后所作,尤富于真挚的情绪,凄楚的声调。象《渡汉江》: (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297—29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总案】 这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冒死逃归,经襄州渡过汉水取道邓州(治在今河南邓县)奔向洛阳时所作。前二句说自己被谪岭南已历一个冬春,音书断绝不知家人消息,可见他心中多么急切焦虑。后二句写他此刻越是接近家乡越是提心吊胆,急于得知家人消息,又不敢向人询问的矛盾心情。明白如话,真切自然,仅十个字就毕真地说出这位逃归者的复杂心情和狼狈处境。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随着诗人的足迹由宫廷台阁走向蛮荒绝域,他的诗风也从典雅精致转向朴素平易。这首写于神龙二年(706)春自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中的小诗,就以自然真切的抒情,表现了特定情境下微妙复杂的心理, 成为久别归乡的绝唱。
     
       诗的精采处在三四两句,但前两句对抒情背景的叙写非常重要。十个字中浓缩并层递地展示了空间的悬隔、音讯的断绝、时间的久长,将诗人困居蛮荒贬所期间与世隔绝的处境、了无精神慰藉的生活、度日如年的苦闷不费力地表现出来。“音书断”尤为一篇之根, “情怯”、“不敢”均由此生发。
     
           三四句集中抒写 “近乡”时的心理。诗人家居汾州(今山西汾阳),跟“汉江”(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还有不短的距离, 把 “近乡”的范围划得那么大,除了思乡情切和习惯心理以外,恐怕更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事态,遂不自觉地把心理防区扩大了。按人之常情,这两句似应写成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细加寻味, 又感到只有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这种貌似反常的心理才真正合理切情。诗人贬居岭外,经年得不到家人音讯,渴想之情与担忧之情都同步增长,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靠近家乡之后,有了戏剧性的发展:原先的担忧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会被路上遇到的南来熟人所证实,而长期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随时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 “情更切”变成了 “情更怯”, “急欲问”变成了 “不敢问”。这正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特定背景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是特定的 “事”与 “情”与 “理”的统一。同时, 在 “情更怯”的深层, 又仍然隐藏着急切的思乡念亲之情;“不敢问”的背后, 也同样有着急欲了解一切的渴望。甚至可以说, “情怯”与 “不敢”正是 “情切”与 “急欲”的一种变形表现。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被诗人用极朴素平易的语言和纯粹的自描,耐人寻味地表现出来。这种平中寓奇、淡而实浓、借典型细节抒写复杂心理的风格与技巧,在后来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岑参的 《逢入京使》、张籍的 《秋思》等诗作中都有精采的表现,它们一起构成了唐人表现乡思的绝句中最富人情味的一个系列。
     
  •        宋之问获罪被贬往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途中,经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感触良多,遂作此诗。
     
         前两句追述岭南往事,音调平缓,感情沉郁,有一唱三叹之慨。回忆身居荒蛮之地,音书隔断,时光流转,经冬历春,异乡游子,是多么难耐的岁月啊,“断”字、“复”字,意蕴深长。由“断”字,可体会到诗人寂寞孤单的精神痛苦,由“复”字,又能品味出他因生活枯躁而倍觉时光久远漫长的心情。宋之问本是昔日宠臣,身居繁华之地,出有承宠之欢,入有天伦之乐。而如今贬居边地,久与家人音讯隔绝,父母妻小吉凶未卜,令人悬望。前两句从追往事写起,着意表现深切的乡思之情,并为后两句“近乡情怯”的描叙反作铺垫。
     
        按常情,既然乡思之情如此迫切,越靠近家乡就愈发急于知道家人的音讯。然而,作者却出人意表地写出异乎寻常的心理状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超常为“奇”,出奇才能制胜,惟其“奇”,才不落俗套。而“奇”,又并非古怪离奇,虽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细加琢磨,就会感到诗人所刻划的“反常”心理,非常合乎前两句所规定的情境。诗人身处异地,音书久绝,彼时彼地,对家人的悬念之情必是十分微妙而又复杂,而最使他担忧的是:亲人会不会受自己牵累而遭不幸呢?他盼望得到音信,但又害怕自己的揣测为乡人证实,从而变为残酷的现实。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在诗句中表现得维妙维肖。
     
  •     这是宋之问中宗神龙二年(706)奉恩旨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 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 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 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 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 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 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 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 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 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 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 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 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 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 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 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 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 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 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 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 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 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 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 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 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 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 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 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 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 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 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 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 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 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 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 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 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 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