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瑟怨

2018-06-13 可可诗词网-温庭筠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暗写女子别离的悲怨之诗。首句写女主人公因伤离而“梦不成”。 女子伤别离,与所怀之人会合难期,寄希望于梦中相见,但竹簟银床散发的秋夜凉意和 寂寞气息,使其辗转难眠,梦幻落空。这足见别离之久,思念之深,会合之难也。次句 写女主人公心情。遥望澄碧夜空,月华如水,几缕漂浮的纤云轻轻掠过,夜空尤为空阔、 澄洁。这是一幅清丽、淡远、寂寥的碧空月华图。这样就烘托了女主人公柔美皎洁的 形象,也暗示了她寂寞孤冷的心情。第三句写女主人公听雁声而思远。大雁是思念的 象征,古有雁南飞不过衡阳和雁足传书之说。此句言朦胧月夜,传来哑哑雁声,更觉凄 清孤寂。女主人凝神倾听,似有所思,亦更添思念之情。不一会,哑哑声消失在潇湘那 边,更把女主人的思绪引向遥远的南方。

      上三句分别写女主人公之所感、所见、所闻, 第四句撇开女主人,勾勒出一幅碧海青天,几缕纤云舒卷,高悬皎月 自照华丽楼阁的图 景作结,别有一番情味和深意。这自照楼阁的无情之月,不正是勾起别离情思、激起团 圆希望的诱因么?女主人公孤独、寂寞、怨思的心境不正和这月光下空阔、寥落、冷寂 的画面融为一体了么?这以景作结,情味无限,有说不尽的妙处。此诗以“梦不成”点 出人物外,全用景物描写,众多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清丽而蕴含寂寥哀伤情调的图画。画 面色调和谐,格韵清拔,诗情浓郁,不仅写出了别离之怨,且处处映照诗题,含蓄地将诗 的悲哀情调和瑟的幽怨气氛融合在美丽的意境中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曰:“通 首纯写秋闺之景,不着迹象,而自有一种清怨。”“飞卿以诗人而兼词手,此诗高浑秀丽, 作词境论,亦五代冯、韦之先河也。”其说是正确的。此诗不也透露出其女性题材艳情 诗的消息了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瑶瑟怨》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 《 yáo sè yuàn 》 
    《 瑶  瑟 怨   》 
    .[ tánɡ ]. wēn tínɡ jūn.
    .[ 唐   ]. 温  庭   筠 .
    bīnɡ diàn yín chuánɡ mènɡ bù chénɡ , bì tiān rú shuǐ yè yún qīnɡ 。 
    冰   簟   银  床     梦   不 成    , 碧 天   如 水   夜 云  轻   。 
    yàn shēnɡ yuǎn ɡuò xiāo xiānɡ qù , shí èr lóu zhōnɡ yuè zì mínɡ 。 
    雁  声    远   过  潇   湘    去 , 十  二 楼  中    月  自 明   。 
  • 《瑤瑟怨》
    .[唐].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秋天冰凉的竹席,静卧在床上好梦难成,窗外夜空澄碧,流云轻盈。忽闻雁鸣飞向遥远的潇湘,能否把相思带去?佳人独守高楼,只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有情。


    【逐句翻译】

    冰簟银床梦不成②,月照银床竹簟冰凉寻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碧天明净如水白云纤柔轻盈。
     
    雁声远过潇湘去,凄厉的雁声渐远向潇湘飞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③。皎月空照华丽楼阁分外朗明。
  • ①瑶瑟:用玉装饰的瑟。《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 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可见,古代诗中之瑟,与别离之悲是紧相连的。
     
    ②冰簟 银床:指冰凉的竹席镶银的床。
     
    ③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 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这里借用“十二楼”,可能暗指女主人公是女冠,或 暗指贵家女子。
     
  • 【集评】 宋·谢枋得:“此诗铺陈一时光景,略无悲怆怨恨之辞,枕冷衾寒,独寐寤叹之意,在其中矣。”(《唐诗绝句注解》)
    清·孙洙:“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唐诗三百首》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点评】 本篇取刘禹锡“楚客欲听瑶瑟怨”的诗句为题抒写思妇之怨。诗以好梦难成的闺中少妇所见所闻的秋夜之景来写其所思所怨,通过月照碧天的流云和远过潇湘的秋雁来传递情思,具有天然的妙趣。结句创造了一种富丽而幽冷的境界。高楼的空旷,明月的自照,映衬出美若仙子的闺中少妇孤身独处的无比凄凉和忧怨。明月高楼,无一“怨”字,而怨望之情溢于言表。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温庭筠这些七言绝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 , 以虚写实,是善传神韵的作品,像这首 《瑶瑟怨》,虽然是一首鼓瑟诗,但 丝毫不写鼓瑟,但见一片空灵,反而深得鼓瑟的神理。结二句颇有钱起《赋 得湘灵鼓瑟》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意境。
    这首《瑶瑟怨》是诗人闻瑟,鼓瑟的人是诗人想象中的湘灵似的人物。 正如钱起诗所说: “善鼓云和瑟,传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 听。”诗人正处在楚客的地位,闻瑟定当亦别有况味吧。
     
       第一句: “冰簟银床梦不成”是写楚客在听瑟。在一个不眠之夜里,静 卧在凉人肌肤的竹席和银制的床上,越舒适,越求梦不成。这句通过求梦难 成的铺写,暗传出旅客怀人、耿耿不寐的愁苦心绪。
     
       第二句说: “碧天如水夜云轻。”这句很近似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 雨滴梧桐”所写的清境,也近于杜牧诗: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 星。”这里是仰看窗外的碧天澄明如水,时有夜云转飞。也像对牵牛织女星 一样,有所思在远方,更引人怀想。而恰在此时,便听到瑶瑟哀弦之声。
     
        第三句转入写瑟声: “雁声还向潇湘去”,这里实际是写瑟中弹出一行 行飞雁飞过又远去的声音。雁声还是向潇湘——湘灵(湘君、湘夫人)所在 地——飞去。瑟声一如鸿雁哀鸣啾啾,渐飞渐远,似到那潇湘仙境,似带去 无限相思。弹筝弹瑟,用雁声相比,也由于筝瑟的弦柱斜行像雁行。
     
      最后一句说:“十二楼中月自明”,是说瑟声像雁去潇湘,渐飞渐远, 以迄终曲,但是并未见到鼓瑟者。只是看到发出瑟声的十二玉楼中,明月自 来悬照。所以这首诗也有曲终人不见的虚无缥缈境界,令人起一种与弹瑟者 及瑟声的共鸣感。
     
        钱起写的《归雁》诗:“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 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写的是归雁,实际上也是写瑟声,和温诗同具 神韵。
     
  •  
       这首诗从标题到内容,都比较含蓄奇奥。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作品的字面上不容易一眼识破。但只要仔细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这篇作品的主旨和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浓郁的伤感情绪,还是不难剖析的。
     
       先说标题。瑶瑟,是用美玉装饰的瑟。据说瑟的声音“适、怨、清、和”,多用于演奏悲怨凄楚之声。因此,在古代诗词中,瑶瑟几乎和哀怨、清寂、伤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诗人贾至的《长门怨》就留下了“深情托瑶瑟,弦断不成章”的句子,大诗人李白也留下了“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闻丹丘子于城北……以寄之》)的千古名句。这首诗的标题,把一种善奏哀怨清寂之声的乐器和一个“怨”字组联起来,为这首诗的哀怨色彩,定下了浓重的基调。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本诗的内容是反映一位贵妇人怀念远人的诗篇。
     
       诗的首句“冰簟银床梦不成”中的“簟”,就是俗称的凉席。在“簟”前加一个“冰”字,一下子就把主人公清冷独卧,周身没有一点热气的孤寂境况活画出来。银床,是饰银的床。字面上说床的珍贵,实质是要点明床的主人的高贵身分。“梦不成”,是这句诗的核心,也是全诗的主旨。“梦”字,可以理解为“眠”字。因为眠不成,寻梦自然不成。诗的第一句是直接破题,点明女主人公在贵重的饰银床上,由于独卧清冷而长夜难眠,愁绪万千,连在梦中和心上人相会的希望都不能实现,从中可以看出思妇的幽怨之深、思念之烈、心绪之躁。从而也就不难推断出思妇和情人离别之久,感情之深,相会之难。
     
      “碧天如水夜云轻”,写思妇在愁思绵绵中所见。在凉意飒飒的秋夜里,忍受着寂寞、清冷、孤独折磨的女主人公无法成眠,愁思万千,她所见到的一切也都罩上了惨淡的哀怨色彩。“碧天如水”,准确描绘出秋夜晴空的特点:冷清、朦胧、渺茫。这种景色,正和思妇的心绪和谐统一。更何况在这样的夜空中又飘过几片轻云呢。云本无所谓轻重,但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里,晴空飘过几朵云彩,在意境上会更增加清冷、空阔的气氛。
     
        “雁声远过潇湘去”,是写思妇的所闻。在月夜里,尽管碧天如水一样清静,但要看到飞过的大雁是不容易的。听见雁叫声才会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声打破万籁俱寂的夜空,却更增加了秋夜清冷孤寂的色彩。“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在夜空中消失的全过程,也侧面暗示了思妇凝神屏息倾听雁声远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更何况雁足传书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思妇听见雁声远去,能不希望大雁帮助他们互诉衷情吗?
     
      “十二楼中月自明”,作者宕开思妇所感所见所闻,只写明月中的十二楼,也是“别有用心”。据《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由此看出,“十二楼”和首句的“银床”相呼应,再次点明女主人公的身分。独居十二楼中的思妇,面对本无情感的明月,不是更容易勾起伤别的思绪、团聚的期望和独居的幽怨吗? 思妇的愁绪,正和月光一样,赶不走,排不尽。看似离题的楼中月,却给读者留下了绵绵余韵。
     
        这首闺怨诗写得颇精巧。从标题到内容都是写闺怨的,但篇中无一“怨”字,而全诗却充满了怨意,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精确的景物描写。全诗除“梦不成”三字写人外,再无一字写人,而人的离愁别绪跃然纸上,思妇的寂寥哀伤心情剖露无余,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超写景功底。
     
  •       这首诗,从题目看很象古乐府,实际上却是一首七绝,而且是中晚唐七绝的佼佼者。
     
         全诗四句,似四个镜头拍摄出的四种景物。第一个镜头中出现的是女子的卧室:镶嵌着银饰的象床,床上铺着密纹编织的凉爽光滑的竹席,精致的卧具上,却空不见人。第二个镜头由室内转向室外,出现的是夜空:夏末秋初,皓月当空,天清如水,唯有几缕白云在悄悄地移动,似乎怕惊动这夜的静谧。第三个镜头,以声传形,遥远的天际,雁阵惊寒,由北而来,南飞而去,声声唳鸣,渐远渐消。第四个镜头又拉近眼前,复阁重楼,寂无音响,月移影动,一片空明。四个镜头。初视似毫不经意地组接,实际上却用心细密,巧妙地表现了题意。
     
         瑟和怨,自古相连,《汉书·郊祀志》中就记载着“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的传说。后来的诗歌中,瑟怨则往往用来表现离愁。这首诗自然也没有离开这一题旨,但全诗既不明写瑟怨,也不明写离愁,又处处有瑟怨,处处有离愁。“梦不成”是全诗唯一明写情思的三个字:生活中有缺憾,才欲寻佳梦;然而夜不成眠,连佳梦也难期。它淡淡地透露出女主人公对眼前优裕生活的不满意,给全诗罩上独居、孤寂的气氛。而且,还隐扣题意,暗示了女主人公“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动向,使后三个镜头构成的境界变得美妙而又朦胧,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它们是女主人公中夜凭栏奏瑟时的所见、所闻、所处的环境?抑或是瑶瑟弹奏出来的行云流水、哀婉凄绝的乐声的形象描绘?但不管怎样领会,都可从中深深体味到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那潇湘女神般的痛楚幽怨,那“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渴望。曹丕《燕歌行》中也写到女子的“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但诗中却直露地点出“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曹植《七哀》中发句空灵: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但紧接着就坐实了: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而这首诗中,却是景中含人物形象,景中含琴声,景中含心态、感情。高楼独居的女子弹奏瑶瑟时所表达的思君不见的情怀,全凭早秋月夜非常清静的景色、氛围得以衬托、渲染。
     
          浓郁的诗情,朦胧的意境,就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