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层折入妙的宋词赏析

2022-12-25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抒情类·层折入妙的宋词赏析

【依据】 曰“向谁行宿”,曰“城上已三更”,曰“马滑霜浓”,曰“不如休去”,曰“少人行”,颠倒重复,层折入妙。(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

【词例】

少 年 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解析】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抒情写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用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手法,往往使抒写的情意更深沉、更浓厚,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而婉转曲折的手法则容易使作品含蓄蕴藉,给人以语浅情深、言近旨远的美感。如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层折”既有层层递进之意,更要有婉转曲折,是层递与婉曲这两种手法的结合。一般说来,传统诗词是讲究含蓄、以婉转曲折为美的,换句话说婉转曲折是诗词创作的一般原则和要求。这虽然与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传统诗词的形式限制分不开。婉转曲折往往比明白直说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余地。而层层递进则是一种一般的写作手法,并非对每个作家或每首词的要求。但如果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抒情时,其情往往是婉转曲折、浑厚感人的,如辛弃疾的“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张炎的“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以及周邦彦的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等,都是写得 “层折入妙”的好例子。

周邦彦是善于体物察情,且妙解音律的填词大家,他的词多以铺叙委婉,感情细腻曲折著称。《少年游》 写的虽是作者在秦楼楚馆的经历,却能巧妙地避开牵裾依偎,鄙俚猥亵的色情描写,既超凡脱俗,又情致深婉,意态缠绵,给人以净洁高雅的美感享受。上片主要写男女主人公室内相聚的情景,其妙处在于没有任何言语交流,只是默默地破橙,静静地调笙。但橙是新橙,而且是女主人公之纤手用并刀亲破的,再和以吴地之盐,其美好自不待言; 笙本传情,且又是在兽香不断的初温锦幄内与相爱之人相对而调,其境之温馨静谧,其情之融和也可想而知。此时此刻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他们不必说,彼此早已心领神会,灵犀相通,只要静静地相对,便胜过万语千言; 他们不愿言,只想尽情地享受这一宁馨和融的氛围,所有的柔情蜜意尽在这无言之中。唯其不言,方见其爱恋体贴,知音相许; 唯其不言,更显得缠绵留恋,情致依依。如果说相聚时,他们不必言也不愿言的话,那么在三更鼓响,该决定去留的时候,女主人公则不得不言了。下片的 “低声问”便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展开的。因此所问之语便典型地反映出那种不想问又不得不问,欲说还休,婉曲吞吐的情态特征: 不问是否留下,而问 “向谁行宿”;明明希望心爱之人留下,却不明说,只说 “马滑霜浓”;不直说 “休去”,只说 “不如休去”,且马上用 “直是少人行”加以解释。真是一语一试探,一句一转折,语意虽层层递进,逐渐明朗,却转折吞吐,始终不明白说出。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绝不作了语“(清王又华 《古今词论》引清毛稚黄语),恰到好处地刻划出女人公特有的幽微心曲及性格特征。清沈谦说得好: 言马言他人,而缠绵依偎之情自见,若稍涉牵裾,鄙矣。”(《填词杂说》)这正是词人体物察情的深微之处,也是这首词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当然,词史上写得 “层折入妙”的作品并非仅此一首或仅此一家。柳永的《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晏几道的 《采桑子》(别来长忆西楼事)、黄庭坚的 《清平乐》(春归何处)、李清照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张元千的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王沂孙的 《高阳台》(残萼梅酸) 以及张炎的 《渡江云》(山空入海) 等都是写得层叠婉转的好作品。当然,人的感情是复杂多样的,作家表现感情的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层叠婉转的手法比较适合于表现温婉、缠绵的情感; 如果是激越奔迸的情感,则用“直说”来表现可能更真率动人。就这首 《少年游》 来说,如果写的不是 “饮妓”这一特定的题材,男女主人公面临的是生离死别而非一般的告别或者二人之间没有知音相许的爱恋体贴之情,都不宜采用这种手法。另外,使用层层深入、婉转曲折的手法,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而不能有意做作。若无深厚缠绵的感情而纯从字面上用力,不仅写不出层叠婉转的好作品,反而会给人以无病呻吟的感觉。正如清毛先舒所说:“若先措意,则刻画愈工,愈坠入恶境矣。” (王又华 《古今词论》 引) 这是后学者应该注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