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离立呼应式的宋词赏析

2023-03-05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修辞类·离立呼应式的宋词赏析

【依据】 呼应之中,……有所呼与所应之事象全不相涉者,谓之 “离立呼应”。(《詹安泰词学论稿》第七章)

【词例】

惜 红 衣

姜 夔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无余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解析】这是姜夔的自度曲。詹安泰先生认为词中 “所问者为 ‘谁问讯、城南诗客’,而答案除 ‘岑寂’ 外,更出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则情味虽可融通,而两事各自离立,既殊纯一,亦异对比,故为别辟一项。”从白石此词来看,“离立呼应”这种修辞技巧,在应答之中,常常借助自然物象,造成一种空灵高远的意境,“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张炎 《词源》)。词写作者夏日游千岩,俯仰之间感慨如泉。首先感到自己孤寂无聊,然眷念着故国沦丧异邦。在感慨自己孤寂无聊时,先用 “岑寂”之情语直叙一笔,然后宕开情语,凌空托出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这一新奇的景语,使 “岑寂”之情在空灵中包融着深厚的底蕴。可以说,这种呼应表现形式,形似离立,神则融通。姜白石论诗倡四种高妙之说,“碍而实通,曰理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白石道人诗说》)。观其“谁问讯、城南诗客”以下三句,可谓“理高妙”与“自然高妙”二美兼擅矣。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我们还应当读一读这首词前的小序。云:“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结合小序中所交代的创作时间、地点、时令、引述事由等,可见作者对千岩胜景的由衷赞美。而作者的孤寂幽苦之情,正与这盛丽红香的荷花胜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从而使作者的主体情感更加突出,也更为感人。善于创造孤寂幽苦的意境,正是白石词的超绝之处。其“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使古往今来无数词人为之绝倒。而这首 《点绛唇》 的结尾云:“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其实,这也是离立呼应的表现手法。呼句“今何许”振起词意,而答案除“凭栏怀古”外,更出“残柳参差舞”,两事各自离立而情味可通。沈祖棻 《宋词赏析》 对这几句评价甚高,云:“ ‘今何许’ 三句,首三字一提,其下绾合 ‘数峰’ 二句,更进一层。‘凭栏’ 所以眺远,‘怀古’ 即是伤今,气象阔大。柳舞本属纤柔,而 ‘柳’ 上着一 ‘残’ 字,‘舞’ 上着 ‘参差’ 字,便觉悲壮苍凉,有 ‘俯仰悲今古’ 之意。白石结处,每苦力竭,此则力透纸背,有余不尽。”沈祖棻这段分析虽未就“离立呼应”而论,但其呼应效果于中可见。

为了充分说明“离立呼应”辞格,詹安泰先生还举了张先 《偷声木兰花》 中“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二句为例,并分析说:“出意为登楼,而申说为坐想行思,情味虽可通,而前后事状各自离立。”此词虽属“离立呼应”,但与前述白石词化情入景却自不同,是直陈其情,如白居易所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新乐府序》)。呼应之间,纯用情语,情真语切,同样感人。但是,化情入景,境界自高。我们再看辛弃疾的 《八声甘州》: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其表现形式和白石的 《惜红衣》几乎是同一手眼,也是空灵的意境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朱德才先生曾精辟地分析过稼轩此词表现技巧的审美意义:“末句以景结情,将一股悲壮之气全部融入眼前的风雨微寒之中,摧刚为柔,深得含蓄蕴藉之致”( 《辛弃疾词选》)。

从上述词例的分析中,我们大体归纳出这样的认识: 所谓“离立呼应”,就是所应句离开所呼句之事象另立一端事象; 呼句述事言情,而应句却宕开去,或以情语应,或以景语应。呼应之间表面似无相关,而实则应句之景物乃是对呼句所言事状的补充、深化与拓展。这种手法或称“移情”。贺铸以“试问闲愁都几许”呼出,而应句却未就此作答,宕入景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与姜白石“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与辛弃疾的“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离立呼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情入景。这是一种很高超的达情艺术,许多文人虽可勉强为之,但要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层次,非大手笔则不能为。明代诗论家谢榛指出:“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四溟诗话》)。王夫之亦认为:“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薑斋诗话》)。他们虽就情景而论,但与“离立呼应”之化情入景则庶几相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