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类·专以故事比拟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用事类·专以故事比拟的宋词赏析

【依据】化实为虚格: 眼前事物,专以故事比拟者。(《詹安泰词学论稿》第七章《论修辞》)

【词例】

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人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 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 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解析】此修辞格即用典故。古代文人自幼寒窗苦读,大都博览经史,兼通古今。赋诗作文,喜用典故,成为他们的共同特色。用典精当,可以借古喻今,增强词句的概括力,便于在限定的篇幅里,生动、深刻地表达重大主题,抒发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寄托,又把作品的意境推到更深广的历史空间,余味无穷。宋词人中用典最频繁。最成功的当推辛弃疾。辛弃疾南归后,因其坚定不移的抗金立场触怒了当权者,曾自谓:“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论盗贼札子》)他经常只得将眼前事物,化作历史故事。把深厚的情感借古人、古事、古语传出,此词约作于淳熙五年(1178),时作者转官湖北,路过扬州,与友人杨济翁、周显先相互唱和。此词即其一。词中追昔抚今; 缅怀当年驰骋疆场的英雄壮举,感慨眼前的壮志难酬,愤恨朝廷卑躬屈膝的对外政策。词之上片是追昔。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军在采石矶顽强抵抗,水陆并进,成功地阻挡了南下的金兵,导致金人内乱,完颜亮为部下所杀。词的开篇即回顾此事,“汉家组练十万”代指声势雄壮、阵容盛大的宋军,是化实为虚法的首次运用。“谁道投鞭”三句,书金主被杀,战争结束一事,连用三典。其一,《晋书·苻坚载记》 载前秦苻坚南侵,曾自夸“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然淝水一战却大败而归。其二,《史记·匈奴传》 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 (即“鸣鹘”),云“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某次出猎,冒顿以鸣镝射其父亲,部下随之,遂杀其父。其三,“佛狸”即北魏太武帝。他南侵中原受挫,被太监所杀。辛弃疾融此三事,自然贴切。又有以史实为鉴,警告入侵者之意。“季子”乃战国时佩六国相印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年轻时曾著“黑貂裘”入秦,失意而归。作者用以自代,写自己年少时献身北伐的锐进之气。上片所有的当时事实,皆借用历史典故写之,处处化实为虚,数量繁多,形式灵活,涉及广泛,使作品具有多层涵义。

下片转为抚今,叹息岁月流逝,老大无成。无奈中词人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欲去江上、手种桔树的安排。此处用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的故事。李衡在龙阳县汜州种柑桔,临终时对儿子说:“吾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词人化用李衡语,仿佛在为自己精心筹划衣食、田产,就此隐居而了却余生。辛弃疾曾不屑一顾他人的“求田问舍”,临终亦不忘北伐。故“倦游”云云,是牢骚愤慨之语,他决不会真心地去学习李衡。下句便转为对友人的劝说。他推崇友人的“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结尾又连用两典。《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李广生不逢时,不得封侯,曾 “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汉书·食货志》 云:“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词人劝告友人莫再思战场纵横。北伐有为,不如偃武修文,觅取高官厚禄。如此运用典故,化实为虚,正话反说,便将满腔的愤懑尽情地发泄了出来。此词在不长的篇幅中,连用八典,将化实为虚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明陈霆称辛词“用事最多,然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渚山堂词话》)确为的评。

“词用事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化不涩。” (张炎 《词源》 卷下) 如事实与故事不相称,或故事过于生僻,便虚实不符,味同嚼蜡。辛弃疾亦有败笔处,然众多名篇皆是运用化实为虚法的典范。如“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水龙吟》)以东晋人物斥南宋投降派。“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以老将廉颇自比烈士暮年之壮心。除辛弃疾外,这方面的名家名作甚多。范仲淹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用后汉窦宪故事写自己戍边与思家的矛盾心情。周邦彦云:“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满庭芳》)用白居易贬居江州的故事写自己贬居时的处境和心情。周密云:“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一萼红》)用三国王粲的故事,抒写自己国破家亡的哀思。此类作品皆化用得当,善于通过故事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以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内容。当然,修辞格间的界定并不一清二楚,有时相互交错在一起。这里的化实为虚法与上述的替代式二法时常合而为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下不同的定义。“王粲登楼”即以古人代今人,“燕然未勒”即以特名代通名,读者需贯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