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

2023-08-31 可可诗词网-唐宋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

李清照

元 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两句:廖世美《好事近》:“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如同熔化的金属一样灿烂。璧,一种圆形玉器。②吹梅笛怨:《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③次第:接着,转眼。④中州:河南地处九州中部,故称,此处专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⑤三五:即十五,此处专指正月十五。⑥铺翠冠儿:饰有翡翠羽毛的帽子。吴自牧《梦粱录》:“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且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⑦撚金雪柳:宋代的女子专为欢度元宵所戴的饰头之物。雪柳,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的柳状装饰物,插在髻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续骫骳说》:“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前人或于歌词中道之。 ……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⑧簇带:宋时口语,插戴得很繁盛。簇,丛聚。带,同“戴”。济楚:齐楚。宋时口语,妆束整洁、漂亮的样子。⑨风鬟霜鬓:发已乱,鬓已白,晚年之形象。⑩怕见:宋时口语,犹言怕得、懒得。

鉴赏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载,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此词一般认为作于绍兴九年(1139),此时词人56岁。全词描绘的是元宵佳节的景象,流露出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今昔之别的深深感伤。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篇两句是日暮时的景象:“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金”“璧”二字,给元宵节涂上了绚丽夺目的色彩,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黄金,幻化成一片璀璨;天上的圆月,被暮云围拢,透露出璧玉般的脸。这两句对仗工整,辞采流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笔调萧瑟,语意陡转,使词间充斥了黯淡与沉郁,词人刚置身于元宵节的气氛中,却又生发出一声痛苦的长叹,“人”字一语双关,既是词人自指,又指代赵明诚。南渡之后,李清照离乡背井,漂泊辗转,本来还有丈夫的陪伴,不料他也溘然长逝,剩下她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这一句“人在何处”既是对丈夫的呼唤,又是对自己的痛惜。又值元宵佳节,却已是山河沦陷,故乡难回,只能客居他乡,惆怅憔悴,况且无丈夫的陪伴,教她如何享受这个人月两圆的盛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早春之景:日暮时分,烟霭沉沉,笼罩柳树,给它披上了一身凝重。不知谁家,吹起了芦笛,绵绵的《梅花落》是那样得哀怨、凄厉,一“浓”、一“愁”,使词的色调更加凄寒。春本是生机盎然,而此刻作者竟问春意有几许,好似在说春意尚浅,其实这是作者心语的流露,已成漂泊况客,自然无心欣赏这个春天的意趣了,“知几许”犹言“不知”也。

江南的元宵节,与北方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显然不同,寒意已去,已值“融和天气”,本应欣慰,作者又带出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也许这是江南春天的表征,阴晴未定,但是更深处流露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人生也是阴晴未定,有太多的不如意,自己本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却要遭受无尽的辛酸与折磨,想至此,她已经消受不起元宵的盛景了,于是词人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前来邀请自己的“酒朋诗侣”,独守独居。这几句虽平淡,却折射出词人饱经忧患后几近漠然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悲苦给她的内心划上了深深的伤痕,难以抚平,挥之不去。

下阕作者转入对往昔元宵节的回忆中。“中州盛日”六句作者铺叙当年佳节的盛景,那时正是汴京升平繁盛的时代,闺中的女子有足够的时间闲暇游乐,而大家不约而同对元宵最看重。那天晚上,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翡翠羽毛的时兴帽子,插上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妆扮得漂亮齐整,前去游乐。“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穿戴打扮,她们每人都是鲜丽夺目、光艳四射,既切合青春少女爱美的特点,体现了那时她们的欣喜欢愉,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此六句,笔调轻松,色彩明丽,满是自豪和快意。

其实作者并没有用夸张之笔,北宋汴京城的元宵节的确是热闹非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绿,帘中一位,乃御座……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难怪赵鼎有词云:“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鹧鸪天》)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腾早已化作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才是她此时真实的情状,饱尝了国破家败、夫亡亲逝之痛,词人由“簇带争济楚”的少女变为“风鬟霜鬓”的老妪,她的韶华蕣颜已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消散、逝去。人老了,心也倦了,外面的热闹繁华再也激不起她的兴趣,她甚至懒得夜间出去。如何度过这个元宵节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便是她的回答,这使全词波澜又生,词人是眷恋元宵佳节的,但是而今的元宵节会勾起她物是人非、今衰昔盛之痛,又是月圆的佳节,她却只能在隔帘笑声中聊温旧梦,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感伤,惹人感叹。

作者紧紧扣住“元宵”这个主题,在追忆中展现了今昔的巨变,打上了鲜明的南渡烙印。这个元宵节天气融和,明月如璧,但是词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辛酸,已经没有兴致体会其中的真意。全词语言凝练,格调沉郁,借元宵节唱出了一曲家国兴亡、物是人非的挽歌,摄人心魄。(张雅莉)

集评 宋《张炎:“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至于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词源《节序》)

清《谢章铤:“若夫学士微云,郎中三影,尚书红杏之篇,处士春草之什,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三)

链接 繁荣的北宋都城与街巷制的形成。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出现了“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繁荣局面。在经济繁荣的催生下,开放的街巷制逐渐形成。北宋的汴梁改变了隋唐时代用围墙包绕里坊和市场的旧制,把内城划分为八厢一百二十一坊,外城划分为九厢十四坊。道路系统呈井字形方格网,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店铺、作坊均临街混杂而建。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大体自北宋开始而沿袭下来。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况可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形象而生动的反映。汴梁的主要街道和商业区位于可通漕运的城东南区,通往辽、金的城东北区和通往洛阳的城西区,这些地方人烟稠密,屋舍鳞次,有不少二至三层的酒楼、店肆等建筑。

宋都汴京“三重城墙”的都城模式。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于开封,并正式命名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开封城自后周世宗开始扩建以后,即形成了“三重城墙”的模式。所谓“三重城墙”是指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都挖有环绕城墙的护城河。罗城处于最外围,又称“新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周长十九公里,南有五门,东、北各四门,西五门,城门均设有瓮城,城门上建城楼和敌楼。内城又称“旧城”,主要用于布置衙署、寺观、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周长九公里,四面各三门。宫城又称“大内”,南面有三门,其余各面有一门,宫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中即为皇室所居的宫殿。这种宫城居中的“三重城墙”的格局,成为金、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基本格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