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德 前驱

2019-09-23 可可诗词网-当代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作者简介 陈立德,当代作家,曾用过的笔名有高鲁、何非。1935 年7月2日生。湖北省天门县皂市镇人。1945年5月,参加了中国人 民解放军,并在江汉军区江汉公学学习。这年7月,他又转到湖北军区 报务训练队学习。1950年他毕业之后,分到恩施军分区,在电台工作。 1952年5月,调到海南岛的一个航空站担任报务员。1954年5月,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又由海南岛调到广州军区,在空军通讯团 担任电台台长。1961隼,调至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1970年转业到 湖北省天门县机械二厂当工人。1971年8月,到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 任创作员。1950年,他开始进行业余文学创作,先是在《恩施日报》和 《湖北文艺》上发表小作品。1956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北伐先锋》, 后来,他将该剧本改写为长篇小说《前驱》(大革命三部曲之一),并于 196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外,他还写过电影剧本《吉鸿昌》(1961 年9月号《电影文学》)、《黄英姑》(1962年2月号《电影文学》)、《长 空雄鹰》等,上述剧本都已拍摄为电影。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了他的另一长篇小说《翼上》。他还写过许多话剧剧本,其中有《向 井冈》、《为新中国的诞生》。《向井冈》于1977年9月,由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公演。197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发表他的又一电影文学剧本 《刑场上的婚礼》,该剧本同样被拍摄成片,搬上银幕。
        内容概要 大风暴前夕的1926年,万先廷由家乡湖南奔赴大革命 的根据地广州,一路上是满目的尸体,一幅劫后的凄惨景象。不久前, 湖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驱赵运动”,但由于广东革命军没有实现 诺言,派兵支援,使“驱赵运动”失败了,于是,就出现了这令人心悸 的惨状。穷苦农民出身的革命青年万先廷,在共产党员容大川指引下, 奔赴广州。从故乡肃杀枯黄的原野,来到青郁苍翠绿树成荫的南国都市 广州,万先廷顿时振奋了。这里到处燃烧着革命的烈焰,林立着革命的 战旗。到达广州后,他被组织上派往革命军某团。这是一支以共产党员 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完全革命化的队伍,预备担任北伐的先遣部队。就 在万先廷前往队伍报到之时,黄埔军校中,正有一伙人密谋着什么。其 中有一人40多岁,瘦挑身材,高鼻梁尖下巴,一双眼睛又大又亮,眉 宇间隐含着杀气,这人正是蒋介石。他和军官以及“谋士”们正在谈北 伐之事,由于各支军队都不愿在北伐中打头阵,各怀鬼胎。于是,蒋介 石的“谋士”们便出主意,让共产党先打头阵,胜了,功归蒋介石,败 了,说明共产党无能。这计划使蒋介石高兴起来。万先廷来到团里,立 刻为该团高昂的士气和刻苦训练的精神所感动,他也投入了训练当中, 并且十分自觉,他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激励自己,他必须苦练本领,以便 早日解放家乡受苦受难的民众,解放全国百姓,打败反动军阀。不久, 团队要开出去了,他们将肩负全国人民的希望,率先北伐。万先廷激动 了,这是人民盼望已久的事呵!北伐前夜,万先廷被任命为排长。就这 样,这支甘愿为人民事业而奋斗的部队,肩负着北伐重任,离开了革命 浪潮高涨的广州,向北进发了。军用列车停在韶关,官兵们便徒步向湖 南境内行进。就在这时,万先廷和他们的团队遇到了拼命向南败逃的起 义湘军。湘军们看到自己的援军——广东开来的团队官兵,一个个黑瘦 朴素,却格外精神,他们告诉团队营长樊金标。碌田高地已被北洋军占 了,樊金标顿时大怒,令万先廷率战士们打下高地。万先廷指挥弟兄们 冲锋陷阵,不久收复了高地。这之后,北洋军组织大队人马,在炮火掩 护下,排成方块队形,向高地反扑了。激烈的战斗中,革命军中一些新 兵胆怯了,跳出战壕想退却。而万先廷则率共产党员冲入敌阵与敌展开 白刃战。经过反复较量,革命军打退了敌人,而新兵们也受到了感动, 今后,他们在任何危急关头,也绝不会后退了。万先廷率弟兄们追击溃 敌,如同在与敌人赛跑。他们一直追到攸县城边,眼见北洋军逃过了浮 桥。万先廷一惊,没想到追出了这么远,大部队驻扎在碌田,且没有人 下达攻占攸县的命令。然而,万先廷则认为,眼下趁热打铁,正是攻下 攸县的良机。眼见敌人拆浮桥了,万先廷果断下令,冲过桥去,打下攸 县城。就在敌人放火烧桥之际,英勇的北伐军战士冲过了浮桥……在碌 田附近住下的樊金标营长,听到万先廷攻打攸县的消息,大发雷霆,他 不能容忍万先廷这样自做主张,置军令而不顾。这时,他接到了团长的 命令:“今天全团宿营地点,改到攸县。”樊金标见了万先廷,便劈头怒 斥,责怪万先廷违令。而这时团长来了,樊金标向团长求情,说万先廷 已认错,团长却说:“认错的应该是你和我。”团长表扬了万先廷机智灵 活的应变能力和指挥艺术。先遣团初战告捷,广州沸腾了。迟迟不愿北 伐的蒋介石和各支军队,终于出兵北上了。一路向湖南,一路向江西, 分为两路人马北伐。上次战斗后,万先廷升任连长,在又一次战斗中, 他身负重伤,送往医院,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动了手术。他的坚强意 志,使医生护士格外感动。与此同时,被北洋军拉伕抓出来的大凤,在 战后的县城里寻找着从小一起长大的万先廷,却哪里找得到?革命军独 立团驻进了浏阳县,万先廷在身体没有完全复原情况下归队,樊金标, 齐渊等人格外高兴,一场大战即将打响。北代军要渡汨罗江,攻占湖南 重镇平江。北洋军统帅吴佩孚亲自发电报,给镇守平江的鲍酆打气,令 其在湖南“重振军威”。为了平江之战,万先廷与齐渊营长等人化装成 老百姓,回到了万先廷的故乡侦察。呵,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亲人,还 有家乡的大凤妹子,万先廷与父老见面,激动无比。万先廷在这里发展 了农民军,并击溃了北洋军的偷袭,革命军与吴佩孚的嫡系军队的首次 较量——平江之役打响了。独立团与广东军并肩攻打平江。战斗中,广 东军突击营焦营长指挥失误,给独立团带来了巨大压力。万先廷率农民 自卫军赶来助战。战斗激烈进行中,吴佩孚再次致电鲍酆”,令他死守 平江,吴大帅将派兵助战。樊金标率人马急行军前往团山铺截击敌人援 兵,途中,被涨水的河流拦住去路。焦急中,只见漫山遍野涌来无数民 众,一盏茶工夫,桥搭起来了,樊金标和战士们在亲人目光注视下跑过 木桥,及时抵达团山铺,一阵枪林弹雨,打退了两千余名敌人援兵。这 时,平江县城已被攻克,鲍酆兵败自杀了。北代军和民众沉浸在胜利的 喜悦中,平江之战三天后,吴佩孚从北京南下到武汉,他想在重镇天险 的汀泗桥扭转战局。夏夜,梦一般的美。万先廷在故乡度过那胜利之夜。 家乡农民斗争劣绅赵五公,没想到与五公的侄子黄埔军的团长赵云亭 相遇,农民与赵云亭发生冲突,万先廷、樊金标赶来怒斥了赵云亭。万 先廷与大凤告别了,大凤赠给他一只绣着鸳鸯的荷包,上面还有四个 字:“革命到底”。别了,前方,革命征途路漫漫,然而,胜利的一天终 会到来。
        作品鉴赏 这是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涌现了众多的英雄,也 有奸险狡诈者的阴谋,当然,还有历史渣滓的垂死挣扎。在这段历史中, 有这样一支起着重要作用的军队,这支军队中的官兵,作战最英勇,革 命最坚决。作者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是通过歌颂这支神奇的军队 来进行的。而歌颂这支军队时,又是通过刻划几个青年军人的形象来进 行的。万先廷,是这个队伍中的一个连长,他是由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 指挥官。在这支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革命武装队伍中,贫苦 农民出身的万先廷,不断接受着党的教育,接受着战火和风浪的摔打锤 炼。从刚入伍时的军事训练,到后来的战场冲杀,他成长起来了,成长 为一个具有高度革命觉悟,为了人民解放事业甘愿奉献一切的革命军 人。而在这支军队里,众多官兵都是如此成长起来的。在刻画这些军人 成长过程时,作者是通过不同环境,不同情节来进行的。万先廷,在队 伍出发北伐时,他让自己的战士们少带干粮而多带子弹,因为他杀敌心 切,宁肯打胜仗而少吃一两顿干粮。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他此时还不 成熟。是营长齐渊告诫了他:“作为一个指挥员,不应当光知道怎样去 打敌人,还更应当知道怎样爱护自己的弟兄。”于是,在以后的战斗中, 他学会了如何当指挥员,他指挥时沉着果断,身先士率,爱护士兵。革 命军队中的指挥官正是这样的,因此,这支军队才不同于其他军队,因 此,这支军队才能常常以少胜多,具有非凡的战斗力,成为一支常胜不 败的“铁军”。另一个军官,营长齐渊,则会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况下, 做战士的思想工作,使得队伍中总是士气高昂,随时可以迎击任何强 敌。他体贴部下,爱护部下,并善于让部下去思考:我们战斗胜利的因 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团会跟别的队伍不一样?为什么你当初没有进别 的队伍,偏偏进了这个团呢……他的提问,总会使人们的眼光更远,心 胸更广阔。他之所以有如此本事,是因为他本身也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 成长起来的。而另一位营长樊金标则与齐渊不同,樊金标也是穷苦人出 身,对剥削阶级有着刻骨仇恨,他英勇善战,豪爽侠义,可他毕竟在军 阀队伍中呆过,因此,在他的可爱之中,又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起初 看不起万先廷那样的青年军官,认为他们不会打仗,也看不起万先廷搞 的战前动员,认为那种思想工作没有用,打仗凭的是真本事。他爱发脾 气,对于初上战场,在激战中怯阵的新兵发脾气。也对擅自下令,抓住 战机攻打攸县城的万先廷发脾气。当他知道自己不该发脾气时,又在暗 地改过,为的是保全面子,这也正是他纯真可爱之处。他对万先廷的看 法改变之后,并不在表面流露出来,却在许多细小的琐事上,加倍体贴 和关心万先廷了。这个从旧军队里出来的军官,随着北伐的进程,思想 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革命军人。在刻画众 多革命官兵同时,作者还揭露了蒋介石的阴险和吴佩孚的凶顽,虽然对 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着笔不多,却描绘得有声有色,蒋介石“大声讲 话,大踏步走路,大刀阔斧地发号施令”,似乎是一个精明干练少壮有 为的军人,这与他后来的老气横秋不大一样,因为这时的蒋介石年方 40多岁,正盯着“最高领袖”的位置。他背地里大骂共产党,公开场 合又显得革命态度坚决,高叫“共产同志”。他对北伐取拖延、等待、观 望的态度,却由于民众的革命情绪不得不北伐,于是,他把共产党的队 伍推到了北伐前线,自己仍等待,胜了是他的功劳,败了,把帐算在共 产党身上。吴佩孚与蒋介石不同,吴佩孚外表是个儒帅,喜欢“之乎者 也”,却处处维护帝国主义和封建传统的利益,他在军阀混战中善于利 用形势,扭转战局,然而,面对作战力极强,英勇顽强的以共产党人为 骨干的北伐军,他却无能为力了,尽管他在抗争,然而,也只能是垂死 挣扎。这就是那段历史,1926年—1927年的中国革命的历史。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