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和烧成工艺

        造匣,用黄土砂土,参和为之,大小不一。
        匣窑,除龙缸大匣外,其馀大小匣,可烧七八十件,烧成计薪五十五杠。有一用即损者,有再用方损者。每窑烧缸匣六层,大样二样,或盖或圈,皆烧香一炷,旁以小匣培之。三样缸匣,小则烧香二炷,培亦加之,薪视前加十之一赢。溜火三日夜,止火三日,出窑。
        

清·朱琰《陶说》卷三


        【评】 这里介绍了匣钵的生产工艺。使用匣钵是培烧精美瓷器的重要保证,这也是窑工的一大贡献。
        制造匣钵:瓷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钵也。匣钵之泥,出景德镇东北里淳村,有黑、白、红三种。又宝石山有黑黄沙一种,配合成泥,入火烧炼。造法用轮车,与拉坯之车相似。不必过细,微干略加旋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可应用,名曰镀匣。而造匣钵之匠,亦常用此泥造砂碗,为本地乡村坯房人匠家常使用。
        

清·唐英《陶冶图说》


        【评】 这里介绍了使用匣钵烧瓷的原因和匣钵的制法。
        成坯入窑:窑制,长圆如覆瓮,崇广并丈许,深倍之。上覆瓦如屋,曰窑棚。烟突立其后,崇二丈馀,在窑棚外。坯成装匣,付窑户入窑,分行列之。中间稍疏,以通火路。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心缓,后火微。量器之宜称,配合窑位。器满发火,砖涂塞窑门,留一方孔,投松片不得停,候匣钵作银红色,止火。又一昼夜,开窑。
        

清·唐英《陶冶图说》


        陶器入窑,初曰溜火,欲习于火而无赢。既曰紧火,欲孰于火而无缩。风火之窑,审候为难。《通志》云:“造坯彩画,始条理也。入窑火候,终条理也。”
        

清·朱琰《陶说》卷一


        烧坯,开窑:入窑至出窑,以三日为率。第四日晨开窑,器匣尚带紫红色,不能近。开窑匠用布十数层,制手套,蘸冷水护手。复用湿布包裹头面肩背,然后入窑取器。器尽,乘热安顿新坯。因新坯带潮,就热窑烘炙,可免火后坼裂、穿漏之患。
        

清·唐英《陶冶图说》


        火候得失,开窑而知。故《志》称:瓷器入窑,必详视胚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如绘画小器,亦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谬。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如是而开窑,可专验火候矣。火弱则窳,火猛则偾。
        

清·朱琰《陶说》卷一


        【评】 这段话侧重讲了开窑取瓷器的情景,朱琰在按中补充了保证烧成瓷器质量的几项要点。
        明炉、暗炉:白器烧成,始施彩画。画后复烧,使颜色入器,因有明炉、暗炉之别。器之小者,用明炉。口门向外,周围炭火,器置铁轮,上下托以铁叉,送入炉,旁用铁钩旋转其轮,以匀火气,彩色光亮为度。器之大者,用暗炉。炉高三尺,径二尺六七寸,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器贮炉堂,人执圆板以御火气。炉顶盖板,黄泥固封,烧一昼夜为度。凡烧黄、紫、绿等器,烧法相同。
        

清·唐英《陶冶图说》


        【评】 介绍了瓷釉上彩绘的烧烤工艺。如此详细的介绍是不多见的。
        束草、装桶:瓷器出窑,分类拣选。有上色、二色、三色、脚货之名,定直高下。三色、脚货,即在本地出售。其上色圆器与上色、二色琢器,用纸包装桶,有装桶匠专司其事。二色圆器,每十件为一筒,用草包扎装桶,各省通行。粗器用茭草包扎,或三四十件为一仔,或五六十件为一仔。一仔犹云一驮。茭草直缚于内,竹蔑横缠于外。水陆转搬,便于运送。其匠众多,以茭草为名目。
        

清·唐英《陶冶图说》


        【评】 这里介绍了烧成后的瓷器的分级及包装。
        祀神、酬愿:景德镇袤延仅十馀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稌,故重报赛。有神童姓者,窑户也,前明烧龙缸,连岁不成,中使督责甚峻,窑民苦累。神为众蠲生,跃入窑突中以死,而龙缸成。司事者怜而奇之,建祠厂署祀焉,称风火仙。屡著灵异,窑民岁祀惟谨,拟之社方也。
        

清·唐英《陶冶图说》


        明初中官督造,其后议裁,用同省府佐轮值。又远近不均,移饶州府佐镇专理。而中官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隆庆五年,都御史徐栻疏称:内承运库大监题奏,缺少各样瓷器,要造里外鲜红碗、钟、瓯,并大小龙缸、方盒,共十万五千七百七十。其龙缸体式,底阔肚凸,多致坠裂。五彩缸样重过大色,多系惊碎。万历十一年,工科都给事中王敬民题称:今据该监所开,碗、碟、钟、盏之类,皆上用必需,而祭器尤不可缺。中间如围棋、棋盘、棋罐无益之具,屏风、笔管、瓶罐、盒炉不急之物,总九万六千有奇。苛索如此,风火仙之事,不知何时?大率类此。当兹惠民通商,利工便俗之世,其效灵宜也。
        

清·朱琰《陶说》卷一


        【评】 这里介绍了明、清两朝景德镇的景况和窑工们的负担。也介绍了当时的一些神坛祭事,很有研究价值。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山西、浙江各分缸窑、瓶窑。馀省则合一处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内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馀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山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方成陶者,其中若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截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


        【评】 宋应星通过实地考察,清楚地描述了当时景德镇和其它瓷区的窑炉情况。文中着重介绍了流行于南方的龙窑的情况。
        窑变、回青: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竟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烘炉存本色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


        【评】 宋应星在文中谈到了窑变现象和回青这种釉料值得后人研究。
        凡瓷器经画过锈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馀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馀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


        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


        【评】 这里介绍了烧窑的过程。特别是宋应星在最后指出:“一杯工力,过乎七十二,方克成器。”是有深刻的寓意。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1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167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