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管子·枢言》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管子·内业》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至乐》


        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庄子·则阳》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旬子·王制》


        【评】气的思想的产生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特点。气被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气既是表现客观事物现象,又是表现事物的变动性和扩展性。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


        【评】孟子认为,气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


        寺(待)地气之发也,乃梦(萌)者梦(萌)而兹(孳)者兹(孳),天因而成之。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
        

战国《十大经·观》(《马王堆汉墓帛书》[壹])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
        

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


        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论。浑论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汉《易纬·乾凿度》(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评】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气的变化决定的,这是一种元气自然论。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汉·王充《论衡·谈天》


        元气,天地之精微也。
        

汉·王充《论衡·四讳》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
        

汉·王充《论衡·辩崇》


        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
        

汉·王充《论衡·论死》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汉·王充《论衡·自然》


        【评】王充认为,自然界以元气为其精微的本质,元气是世界的统一原理,是万物的本源,万物及人都是从元气中派生出来的。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
        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气裂之,地之大也气动之,山之重也气徙之,水之流也气绝之,日月神也气蚀之,星辰虚也气陨之,……莫不气之所为也。
        

汉·王符《潜夫论·本训》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三国魏·嵇康《嵇康集·明胆论》


        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三国魏·嵇康《稽康集·太师箴》


        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
        成天地者,气也。
        盖气,自然之体也。
        

晋·杨泉《物理论》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昒黑皙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天对》


        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天说》


        【评】气是世界万物的本体,自身包含着发展变化的动因。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宋·张载《正蒙·乾称》


        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宋·张载《正蒙·神化》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宋·张载《正蒙·太和》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宋·张载《正蒙·参两》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宋·张载《正蒙·神化》


        【评】张载认为,气是对立统一的物质实体,整个世界统一于气,无形的太虚和有形的万物是同一物质实体——气的两种存在形态。
        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数,……数者气之用也。
        气化之在人与在天,一也,圣人于其间,有功用而已。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天地》


        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凡有气,莫非天;凡有形,莫非地。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


        【评】二程认为有理然后有气,有气然后形化万物。事物的发展可分为气化和形化两个阶段。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理。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搭处。
        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疑此气是依旁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伴,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鸟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


        【评】朱熹认为,理在气先。气充满天地,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造化万物。理与气不相离,理是根本,气是其次。有理有气方能产生万物。
        愚谓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即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天地之先,元气而已矣。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
        

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天内外皆气,地中亦实,物虚实皆气,通极上下造化之实体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篇》


        气,物之原也;理,气之具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篇》


        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有美恶,有偏全,或人或物,或大或小,万万不齐。
        

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评】王廷相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没有什么来主宰元气。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所演化,理只是气所具有的规律。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理只是以象二仪之妙,气方是二仪之实。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告子上》


        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


        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无形,……凡虚空皆气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
        阴阳具于太虚絪緼之中,其一阴一阳,或动或静,相与摩荡,乘其时位以著其功能,五行万物之融结流止、飞潜动植,各自成其条理而不妄。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


        【评】王夫之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物质的变化都是气的运动。理为气之理,且依于气。气具有阴阳和动静的功能。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之于品物,是谓道。
        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
        

清·戴震《原善》


        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评】戴震认为,宇宙是气之生生不已的过程,气不断运动变化,由气化而产生万物。理是气化流行之条理,气化流行的过程即是道。气与道相结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7-2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ciyu/23631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