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噪
鼓: 擂鼓。噪: 大声喧嚷。原指古代作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在夫椒大战,越国惨败。被俘后,越王勾践忍受着种种屈辱,为吴王守墓喂马,终返越国。越王立志报仇雪耻,他卧薪尝胆,刻苦自励,等待时机再战。十多年后,越国已渐渐强盛,准备充分后,开始进攻吴国。有一次,吴王夫差在笠泽迎战越军。吴越两军隔水布阵,互相对峙。此时,越军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派出两支小部队,趁着黑夜,用迂回的战术忽儿从左边进攻,忽儿又从右边进攻,并且虚张声势,擂鼓呐喊着前进。吴军听到越军的鼓声和士兵的呐喊声,赶忙调集主力,分兵抵挡。勾践见吴军中计,便亲率主力从另一地方悄悄渡江,直捣吴军大营。留守吴兵匆忙迎战,因寡不敌众终遭惨败。吴军从此一蹶不振。包围吴都两年后,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
现“鼓噪”一词不一定指作战中的情形,而是泛指大声喧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