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
源于古人记事用的“竹简”,指古时在简上记事。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汗青”一词注家多解释为“史册”,然而为什么用这个词来作诠释,则通常未能追溯其源由。
原来,在纸帛未诞生之时,古人在竹片上书写记事。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以竹制简时,需用火烘烤,使青竹中的水分像汗珠一样渗出,这样制成的简既便于书写,亦可防虫蛀。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叫“杀青”,或“汗青”。“汗青”的原意是指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为竹简的代名词了。《后汉书·吴佑传》上说:“恢(吴佑之父)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竹到简,必须经历这道工序,因此“汗青”也就成了竹简的代名,这也是修辞上的一种借代。简、牍各有所用: 木牍多用来书写文书、通讯,而竹简多用来书写书籍。竹简有长短之分,长简用来写儒学经典,短简用来记载诸子与史传。故此,“汗青”也就成为“史册”的代称了,这同样是修辞上的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