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
原指闹市街衢的飞尘。形容都市的繁华。语出东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chán),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大意是说: 人群熙攘喧嚣,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融于一团。古时,把繁华热闹的地方也形容为“红尘”。南朝陈·徐陵的《洛阳道》“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描绘的就是春华时节都市的盛况。
后来,“红尘”演变成了“繁闹尘世”,意为“人世间”,并首先被佛家使用,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红尘”一词。《红楼梦》第一回,在释题中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意思是说,那块石头,没有机会去补天,便被“大士”“真人”带到世间来了。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正是来自佛家的神话故事。
现在人们常说的“红尘”多指人间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