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篱下
寄: 依附,寄居。篱: 篱笆。指像麻雀一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下。原来是比喻文章著述,只是模仿或沿用别人的路数和观点,而没有自己的创新。语出《南史·张融传》:“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其有体。大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张融是南北朝的齐国人。他虽然体貌不扬,但才思敏捷,乐观幽默。尽管家境非常贫寒,但丝毫不影响他刻苦钻研学问。张融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过人一等,很得齐高帝萧道成的赏识。一次,高帝赏给他一件衣裳,张融前去向高帝道谢,不长的一段路,他走了很长时间。高帝问他什么原因,张融回答:“此乃从地下升天,不可走快。”张融喜欢草书,常孤芳自赏。高帝称他书法虽有笔力,但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法。张融说:“二王亦无我之法。”后来高帝对人说张融这种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意思是说不能一个没有,但也不能再有第二个。
483年,南朝齐武帝(萧赜)继位后,曾问张融家居何处,他说:“居于陆但无屋,止于船但无水。”张融的哥哥张绪解释说他住在河边一条木船里。武帝一听哈哈大笑起来。齐武帝永明年间,张融患病,自作门律说:“男子汉大丈夫,写文章应该像孔子那样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编著《诗》《书》,不要总是模仿别人,像鸟儿一样总是在别人的房檐下筑巢。”
后来,“寄人篱下”的含义发生变化,指生活上依附他人,不能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