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之犬
丧家: 有丧事的人家。原指有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忙于丧事而得不到喂养。比喻沦落不遇、处境为难的人。语出《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一面讲学,一面到处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次,孔子来到郑国,与学生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站在外城东门。他的学生们正在找老师,郑国有个人告诉子贡(孔子的学生)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脖子像皋陶(传说中上古虞舜的掌管刑法的官),肩头像子产(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与孔子同时稍早),腰以下比禹(夏朝的第一个国君)差三寸,他疲乏的那个样子,像一条有丧事人家的狗一样。”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些话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欣然地笑着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是说,外形,这不是主要的,唯有说我像“丧家之狗”,才对啊!
后人将“丧”作“丧失”解,“丧家之狗”的意思就成了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倚仗而慌张、惊恐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