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
数: 数着说。数读“shǔ”,不能念成“shù”。典: 指礼制、掌故、历史事迹等。原意是谈论着祖上的典章制度或经历的事迹,却忘掉了祖先的职守。源自《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也。”
公元前527年秋,周朝景王穆后逝世,晋国派荀跞参加穆后葬礼,籍谈为副使。葬礼后,周景王举行宴会,以鲁国进贡的壶作酒杯。周景王问荀跞,为什么晋国没有贡物。荀跞推让籍谈回答。籍谈说:“晋国住在深山中,和戎、狄住在一起,远离王室,天子的威福不能达到,拜服戎、狄尚且来不及,哪来东西贡献?”周景王则指出,从晋国的始祖唐叔(周朝初封者)起,就一直受到王室的赏赐,这不应该忘记。景王还针对籍谈祖上一直是管理晋国典籍的这一事实进—步指出,你是司典的后代,怎么能忘掉(这一历史)呢?籍谈对此回答不出来。散宴后,景王对他人说:“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再做司典了吧,他自己都是数典而忘其祖宗了啊!”
后人将“数典而忘其祖”简化为“数典忘祖”,比喻忘本,即忘记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亦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