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舍: 古代以30里为一舍。原意是退让90里。是由“辟(通避)君三舍”变化而来。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637年,晋国宫廷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杀,他的弟弟重耳跑到了楚国。楚成王预见到重耳有可能回到晋国获得王位,因此从长远关系着想,他不仅不歧视重耳,而且对重耳很热情。
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酒席间他问重耳:“公子,你如果返回晋国主持国政,将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沉思片刻后说:“你们楚国美女侍从都很多,金玉堆成山,要说报答,吃的用的你们应有尽有,我只想到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那我一定命令晋军‘辟君三舍’。”楚成王十分赞赏重耳的回答,后来便将他送往秦国。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夺得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不久之后,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战争。晋文公言而有信,确实下令军队退避90里。然而楚将得寸进尺,不肯罢休,晋文公见楚国不信守诺言,举兵反击,最终大败楚军。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将“辟君三舍”改为“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