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不离井上破
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楚王想聘任陈仲子为相,派去的使者看到陈仲子正在浇菜园子,便说:“我看你浇灌的蔬菜长得茂盛,等你将来治理楚国,楚国也一定像这菜园一样兴旺。”陈仲子说:“我为人家浇园,常担心蔬菜缺水,不浇则旱,常浇水则瓦罐就离不开井。蔬菜是茂盛了,而瓦罐早晚得破碎。我若治楚,楚国的老百姓便是这蔬菜瓜果,而楚王就是井。不浇菜果则旱,浇则我就离不开楚王了。老百姓可能像蔬菜瓜果一样茂盛,而我怕是逃脱不了瓦罐最终破碎的命运。所以我不能接受楚王的聘任。”有人以为“瓦罐不离井上破”一语即由此而来。
陈仲子是战国时有名的农家人物,主张自食其力,隐居於陵务农,时称“於陵仲子”,曾被孟子称为“巨擘”。《吴下谚联》这段轶事,如能成为此语的语源,仍需在宋以前书籍中找其佐证。
宋代时,此语已成型,如话本小说《错斩崔宁》:“自古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只管做这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
元代关汉卿《绯衣梦》三折,茶三婆唱中吕宫“尾声”:“到来日裴炎不死呵教谁偿命,杀了这丑生呵天地平!我想这人性命怎干休?我道来,则他这瓦罐儿破终须离不了井。”贾仲明《对玉梳》二折正旦唱正宫“赛鸿秋”作“井口上瓦罐终须破”。无名氏《替杀妻》一折末唱“仙吕宫幺篇”作“嫂嫂道‘瓦罐终不离井边’……”为了适应所在三个曲子中的句式结构及平仄格律的需要,谚语就必然要在文字上做出伸缩调动。关氏用“庚青韵”,所以句末用“井”字。贾氏用“歌戈韵”,所以保持原谚语句末“破”字。无名氏用“先天韵”,所以句末改用“边”字。三个例子伸缩调动原句各见精妙。
明·无名氏《村乐堂》二折中写作“井口破”:“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后“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前亡”逐渐成为旧评书的套语,作情节发生急转时起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