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文选》卷四晋·左太冲(思)《蜀都赋》:“面有桄榔。”晋·刘逵注:“桄榔,树名也,木中有屑,如面,可食。
出兴古。”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桄榔树,似栟栏实,其皮可作绠,得水则柔韧,土人以此联木为舟。皮中有屑如面,多者至数斛,食之与常面无异。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工人解之以制弈枰,出九真交趾。”(据《五朝小说大观·魏晋小说》引)
【释义】 桄榔树皮中有屑如面,可食,生长于南方。唐诗中常用作咏南方风物的典故。
【例句】 米惭无薏苡,面喜有桄榔。(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8028)这里用本典点明身在南方,同时暗示生活困窘。
分享到:
【释义】 桄榔树皮中有屑如面,可食,生长于南方。唐诗中常用作咏南方风物的典故。
【例句】 米惭无薏苡,面喜有桄榔。(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8028)这里用本典点明身在南方,同时暗示生活困窘。
发布时间:2019-06-29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tsdg/20283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