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
【释义】 鸱夷子皮为春秋时范蠡离越后的化名,他以此名隐居力耕于齐国海边。后世用作咏功成身退遁迹江湖的典故。
【例句】 ①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五891)这里以功成身退的范蠡反衬时人追逐利禄。②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李白《古风》其十八1673)这里借以宣扬功成身退的出世之道。③我与鸱夷子,相去千余岁。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李白《答高山大兼呈权顾二侯》1819)作者中谗被放,泛舟而行。这里将弃官隐遁的范蠡引为同调。④鸱夷近何去,空山临沧溟。(崔国辅《宿范浦》1201)这里借以自述因经范浦而追怀范蠡的思绪。⑤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李颀《赠别高三十五》1343)这里借以表现高三十五(适)浪迹江湖的生活经历。⑥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杜甫《壮游》2359)这里将平乱济世寄希望于范蠡一流的才士。⑦欲学鸱夷子,待勒燕山铭。(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2366)这里用范蠡衬托薛判官有辅翼帝业之志。⑧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羊士谔《题松江馆》3710)这里借功成身退的范蠡对自己奔波于仕宦之途予以自嘲。⑨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李贺《昌谷诗》4423)这里自陈有效法范蠡隐居遁世的意愿。 ⑩昔人思避世,惟恐不深幽。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李德裕《思归赤松村呈松阻子》5401)这里的“鸱夷漾舟”指范蠡大功成就以后泛舟五湖之上,人莫知其所终。用此典映衬自己乐于归休而不拟避世的想法。(11)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李德裕《洛中士君子多以平泉见呼愧获方外之名因以此诗为报奉寄刘宾客》5404)这里的“鸱夷子”指范蠡,谓自己在都市隐居不如范蠡泛舟五湖。(12)无轻舴艋舟,始自鸱夷子。(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5410)这里的“鸱夷子”指范蠡,因范蠡乘小舟泛五湖,所以在咏舴艋小舟时联想到他。(13)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曹邺《题舒乡》6871)这里用范蠡事,借以自述功成身退的志愿。(14)不知鸱夷子,更入五湖去。(司马扎《美刘太保》6901)这里暗以范蠡功成身退比拟刘太保,意在称颂。(15)何须更学鸱夷子,头白江湖一短船。(赵嘏《赠曹处士幽居》6363)这里借鸱夷子为衬托,谓曹处士隐居山中,胜过鸱夷子避世于江湖之中。 (16)既为逍遥公,又作鸱夷子。(皮日休《奉献致政裴秘监》7021)这里以鸱夷子比喻裴秘监,谓裴氏致仕,功成身退,得享隐逸之乐。(17)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方干《早发洞庭》7444)作者泛舟洞庭因而缅怀范蠡,表达自己的隐逸情趣。(18)他年莫学鸱夷子,远泛扁舟用铸金。(方干《上张舍人》7462)作者以范蠡为喻,希望张舍人兼济天下,而不要隐遁江湖。(19)便泛扁舟应未得,鸱夷弃相始垂名。(方干《题陶详校书阳羡隐居》7472)这里援引范蠡因弃相位才得传名事,勉励陶详干大事业后再退隐。(20)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章碣《变体诗》7655)这里咏叹范蠡扁舟五湖事,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21)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韦庄《泛鄱阳湖》8034)作者泛湖有感。这里借范蠡事感叹世人少有弃仕归隐的情怀。
分享到:
【释义】 鸱夷子皮为春秋时范蠡离越后的化名,他以此名隐居力耕于齐国海边。后世用作咏功成身退遁迹江湖的典故。
【例句】 ①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五891)这里以功成身退的范蠡反衬时人追逐利禄。②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李白《古风》其十八1673)这里借以宣扬功成身退的出世之道。③我与鸱夷子,相去千余岁。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李白《答高山大兼呈权顾二侯》1819)作者中谗被放,泛舟而行。这里将弃官隐遁的范蠡引为同调。④鸱夷近何去,空山临沧溟。(崔国辅《宿范浦》1201)这里借以自述因经范浦而追怀范蠡的思绪。⑤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李颀《赠别高三十五》1343)这里借以表现高三十五(适)浪迹江湖的生活经历。⑥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杜甫《壮游》2359)这里将平乱济世寄希望于范蠡一流的才士。⑦欲学鸱夷子,待勒燕山铭。(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2366)这里用范蠡衬托薛判官有辅翼帝业之志。⑧扁舟一去鸱夷子,应笑分符计日程。(羊士谔《题松江馆》3710)这里借功成身退的范蠡对自己奔波于仕宦之途予以自嘲。⑨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李贺《昌谷诗》4423)这里自陈有效法范蠡隐居遁世的意愿。 ⑩昔人思避世,惟恐不深幽。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李德裕《思归赤松村呈松阻子》5401)这里的“鸱夷漾舟”指范蠡大功成就以后泛舟五湖之上,人莫知其所终。用此典映衬自己乐于归休而不拟避世的想法。(11)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李德裕《洛中士君子多以平泉见呼愧获方外之名因以此诗为报奉寄刘宾客》5404)这里的“鸱夷子”指范蠡,谓自己在都市隐居不如范蠡泛舟五湖。(12)无轻舴艋舟,始自鸱夷子。(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5410)这里的“鸱夷子”指范蠡,因范蠡乘小舟泛五湖,所以在咏舴艋小舟时联想到他。(13)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曹邺《题舒乡》6871)这里用范蠡事,借以自述功成身退的志愿。(14)不知鸱夷子,更入五湖去。(司马扎《美刘太保》6901)这里暗以范蠡功成身退比拟刘太保,意在称颂。(15)何须更学鸱夷子,头白江湖一短船。(赵嘏《赠曹处士幽居》6363)这里借鸱夷子为衬托,谓曹处士隐居山中,胜过鸱夷子避世于江湖之中。 (16)既为逍遥公,又作鸱夷子。(皮日休《奉献致政裴秘监》7021)这里以鸱夷子比喻裴秘监,谓裴氏致仕,功成身退,得享隐逸之乐。(17)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方干《早发洞庭》7444)作者泛舟洞庭因而缅怀范蠡,表达自己的隐逸情趣。(18)他年莫学鸱夷子,远泛扁舟用铸金。(方干《上张舍人》7462)作者以范蠡为喻,希望张舍人兼济天下,而不要隐遁江湖。(19)便泛扁舟应未得,鸱夷弃相始垂名。(方干《题陶详校书阳羡隐居》7472)这里援引范蠡因弃相位才得传名事,勉励陶详干大事业后再退隐。(20)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章碣《变体诗》7655)这里咏叹范蠡扁舟五湖事,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21)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韦庄《泛鄱阳湖》8034)作者泛湖有感。这里借范蠡事感叹世人少有弃仕归隐的情怀。
发布时间:2019-06-3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diangu/tsdg/203981.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