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扬州禅智寺》 - 唐·杜牧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扬州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杜牧曾经在扬州当过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写过不少描写扬州繁华的诗篇。“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都把扬州美丽动人的繁华景色透露了一点。相传杜牧在扬州的时候,生活十分放荡,纸醉金迷,笙歌彻晓,连节度使牛僧孺都对他这种“供职之外,惟以宴游为事”的生活有所劝告。这种生活决定了他的创作,对扬州繁华的一面写得比较多,有的内容还比较庸俗。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又一次来到了扬州。不过这一次的心情不如以往好,没有了数年前作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时的豪兴。他到扬州来的目的是: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病,看不见东西,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告假,自洛阳带了个医生来给他弟弟看病的,大概也住在寺中。根据唐时的制度,有职务的官员请假满一百天的话,就算是自动离职了。所以这一次杜牧为弟弟的病连官也丢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次杜牧笔下的扬州,便换了另一副面目。这大概并不是扬州转瞬之间冷落了下去,而是作者着眼点不同的缘故罢了。

禅智寺,在扬州城东十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一名竹西寺。寺前有桥,跨旧官河。《题扬州禅智寺》,是题在禅智寺上的一首诗。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这是一个秋天。雨刚刚下过,天气也才转凉。树上有一个知了在不停地叫着。飘萧,是形容秋天的景象的词,飘摇,萧瑟。草木摇落,桂枝飘香,松树还昂首挺立,叶色长青,涛声阵阵,这些都在告诉人们,这的的确确已经是一个秋天了,不久,那知了也会停止它的叫声的。这开头两句,告诉了我们禅智寺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萧瑟。“蝉噪林逾静”,这是大自然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更何况现在只有“一蝉”在断断续续地“噪”,使幽静中更增添了一层阴森的感觉。

“青苔满阶砌”,表示人迹罕至。作者及其弟弟,不为养病找个清静的环境恐怕也不会到此地来。因此,整个阶砌上,长满了青苔,似乎断绝了与人们的来往。相反地,这儿倒是鸟儿经常出没的处所。“白鸟故迟留”,是说白色的鸟儿故意在这里长期地停留。他们任意地在天空中翱翔,欢叫,歌唱,是多么地自由自在。目睹此景,确也会令人心旷神怡吧!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是傍晚的景色。傍晚的烟气在深树丛中产生,这说明树林之深、之大;寺中的小楼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分外地可爱。着一“下”子,便写出了夕阳由明亮逐渐趋向暗淡的过程,原来是照在小楼上的,现在慢慢地向下移动,渐渐地离开小楼了。

这前六句是写景之诗,一以贯之,曰“静”。这是恰恰和作者以前描写的扬州相反的。蝉鸣,松响,桂香,苔青,鸟留,暮霭,斜阳,无一不是为了突出环境之静寂的。出家人需要“静”,养病人需要“静”,对于一个心情不好的人来说,更需要“静”。作者有意选取这些最能表达“静”的事物和镜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极为“静”寂的世界,使诗也有了点“右丞”风味了。

最后两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结笔,用另一种写法来突出寺的幽静,更应说是传神之笔。这两句的意思是:象这样寂静,谁知道是歌吹繁华的扬州呢?竹西路,指的是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路。这样写的奥妙在于,它唤起了读者心田中歌吹繁华的扬州的联想,把它来与现实的禅智寺作比较,相形之下,便更突出了禅智寺的幽静。然而作者这种对比之法,并没有直接搬出歌吹繁华的扬州来描写一番,而是寄托在一种虚写的联想之上,便使读者觉得别有一种韵味,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笔墨。这种以虚衬实的的方法,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