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明]李贽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

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的诗作。作为明代卓越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他受左派王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对程朱理学和一切伪道学,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大力倡导“童心”说,斥扼杀童心的《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对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载体——“书”表现出了鲜明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在本诗中,李贽更以醒目的“书能误人”为题,以不容置疑的诀绝态度揭露了书能误人的危害性,并对笃信书本、为书所误的书奴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具有强烈的异端色彩,体现了一个叛逆者的战斗风貌。

首句“年年岁岁笑书奴”突兀而起,开门见山,直捷地表现了作者对书奴的批判态度,他称食书不化、为书所役的读书人为“书奴”,痛快淋漓,一针见血,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这类读书人的精神特征,就是盲目崇拜书本的奴性意识。作为一位具有强烈叛逆性的思想家,李贽对书奴所抱的态度是“笑”——这是辛辣的嘲笑,这是强烈的讽刺!在作者对书奴的称谓和嘲笑中,我们分明可以看见作者对书奴是何等的蔑视和厌恶;而“年年岁岁”用来修饰“笑”,则又清楚地说明作者始终是以一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在与书奴作着坚韧的持久的战斗。这既是入木三分的“笑”,也是持之以恒的“笑”。“笑”是诗歌的感情基调,也是诗歌的核心意蕴。以下三句从两个方面展现了这种意蕴。首先是从书奴的行为方式上“笑”他们的盲目、愚昧——“生世无端同处女”。“无端”在此有两义,一是指无缘无故,如杜牧《送故人归山》诗:“三清洞里无端别,又拂尘衣欲卧云”;二是指没有尽头,如《汉书·律历志·上》:“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同处女”是一个隐喻,意即“静如处女”,借指书奴静心读书,同时也暗指他们的见识犹如未出嫁的女子一样平庸浅薄。于此相关,这一句也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书奴们生在世上,无缘无故地并非自愿地醉心读书,这就说明由“书”所构成的巨大的传统文化的罗网在怎样无情地吞噬着人们;另一方面,书奴们穷经皓首,无穷无尽地沉浸于书本之中,以致见识平庸如在室之女,这就在揭露书能误人的同时,更讽刺了书奴们的甘为书误。其次,诗歌还通过对比从书奴的行为结果上“笑”书奴为书所误、为书而死的可悲下场。“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是说世上所有的人都要读书,而独独只有书奴因为读书而死。“死”不仅仅是指穷经皓首而致的生理上的毁灭,更指笃信书本而致的心理上的死亡。“哀莫过于心死”,书奴们为书所囿、为书所误,丧失了任何创造的能力,充其量只能释微言、注六经,成了一具具活动着的死尸。这是比肉体的消亡更为惨烈的悲剧。作者以书奴因读书而死的惨剧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传统文化(“书”)对人的生命力的扼杀,惊心动魄地展现了封建传统文化之祸至惨至烈!但是,为什么世人皆读书、而偏偏只有书奴因读书而死呢?关键就在于书奴们缺乏应有的自主意识和必要的批判精神。因此,这一对比又同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书奴们盲目信书的奴性心理。这两种批判虽然对象和侧重点不同,但其实质还是相同的。封建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奴性的文化,书奴奴性心理的产生完全是封建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因此,对书奴奴性意识的批判实际上同时也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总之,本诗虽然议论的是一般的“书”,但是结合李贽的思想实际来看,它是具有鲜明的指对性的。它通过对书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经典、封建文化误人害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战斗作用,表现了作者作为封建阶级浪子的叛逆精神。但是,由于本诗在艺术构思上做到了特殊性和概括性的统一、指对性和普泛性的统一,因此,它不但能使我们体会到它特有的时代历史内容,同时也能领悟到超越性的哲理内容:我们在读书时必须始终高扬一种富于批判精神的自主意识,以我观书,而不能以书役我,只有这样,才能积累知识,而不为书所误。读书不是为读而读,而是为了运用,为了指导实践。兀兀穷年,经纶满腹而束之高阁,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只有将从书本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书能误人,亦能利人,关键就在于接受者能否自主地接受、自主地运用。这就是本诗给予我们的哲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