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023-09-05 可可诗词网-田园生活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出处】宋·苏轼《浣溪沙》。
 
【意思】酒困路长使我不愿再向前走一步,而只想睡觉,况且这中午时分多想将热茶喝上几碗,索性先到那老乡家把门儿串。
 
【全诗】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鉴赏1】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初夏,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率众到徐州城东的石潭去祈雨,写下了这组《浣溪沙》。原题下有小序云:“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小序首句可作组词的题目看)这组小词,生动地再现了北宋中期的农村生活,在我国的田园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较早地以词写田园风光的力作。
 
     词一起首,就把读者引领步入了夏日的乡村。因为,簌簌地飘洒在衣巾上的落花不是供人们玩赏的桃花、杏花、菊花,而是最富于乡土气息的枣花;不是“风动落花红簌簌”,而是“簌簌衣巾落枣花。”不仅如此,你听到的也不是城镇的喧闹之声,而是“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用来抽丝的缲车“嗡——嗡——”地唱着,村南也响,村北也响,响成了一片,中间还夹杂着卖黄瓜的吆喝声。词人抬眼望去,见是一些穿着粗麻编织衣服的乡下人在古柳树阴下卖黄瓜。此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摹出了夏日乡村风光,语言清新,宛然如画。
 
    如果说,上片着重写词人所闻所见,着重于客观描写,下片则着重写词人自我,写“我”的经历、感觉及感受,表现了词人置身于田园的欣喜情怀。“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这是在乡下特有的感受:太守如果在其府中,自然不会有“欲睡”而又无处睡的景况,也不会有“日高人渴漫思茶”而又无茶可饮的经历,但词人并非是抱怨,恰恰相反,他是极有兴致地记下了这段浪漫的郊游,将它作为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题材化入了词境。词人兴致勃勃,要走入那低矮的乡下人的世界: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人以下的经历,譬如说敲门之后农夫是否热情地接待了他,他是否饮到了他渴望的茶水,这些,似乎都是不重要的,词人只留给你“敲门试问”的画面:大文豪苏东坡敲着农家茅屋的木板门。这一画面似乎静止地悬挂在你的面前,而那敲门的音响,也似乎会永恒地响在你的耳边。
 
 
【鉴赏2】
 
       这是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五首《浣溪沙》的第四首。
 
       上阕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村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作 为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作者看见天降甘霖,灾情过后的新 景象,越看越心醉,因而,走了一村又一村,真是处处风光醉人! 请看,连枣花落在衣巾上的“簌簌”之声,都听得真真切切,可知 词人对农村风光是何等陶醉!然而,更美的声音还在后面:“村南 村北响缫车”。试想,作为一个希望农村丰收的蚕乡太守,还有比 听到这缫车声更入耳的么?说“村南村北”,可知词人听得何等细 心,何等兴致勃勃。正陶醉在这声音之际,忽又传来卖黄瓜的吆 喝声。词人抬眼望去,原来在浓阴覆盖的大树下,摆着一担又 鲜又嫩、顶花带刺的黄瓜。是蔬菜丰收了!于是,词人又高兴地 吟出:“牛衣古柳卖黄瓜”。三个形象,三幅画面,似乎东鳞西爪, 没有什么联系。可是用谢雨道上所见所闻这条线串起来,就会感 到这是一个个连续的镜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 仅具有色彩美,而且具有音乐美。这里,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 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 地显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下片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词人心里高兴,于是,因觅野村 小店喝了几杯喜酒,又上路了。这时,日高天热,口干舌渴,又带几 分醉意,便感到疲乏起来。这便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 思茶”。谩与漫通,谩思茶,就是不由得想喝点茶。于是,“敲门试问 野人家”。“试问”,用得非常讲究,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作者满 腔热情、满怀希望去敲这户农家的门,可又一转念:当下正是农忙 季节,家中是否有人?所以没有贸然而入,而是先敲门试一试,干 渴难耐,又怕碰钉子,完全是平等待人的语气。在“尊尊卑卑”的时 代,一位太守,却以普通路人身份,求茶解渴,这也是难得的,反映 了苏轼尊重人民大众的美德和温文尔雅的文人风度。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 果怎样呢?喝到了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这些问题,词 中不作一字交待,留给读者去想象,更觉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 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小令,没有深奥的典故,也没有生僻的词语,而是运用 明白如话的语言,采用白描式的艺术手法,描写谢雨途中的所见 所闻,展示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农村生活画面,清新,活泼,朴实, 优美,那风格,犹如枣花飘香,沁人心脾。